湖南省衡阳市20xx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趣。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9.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后面小题。 ( 10分) 可燃冰 ① 2017年 6月 2 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宣布:我国正在南海 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 22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采气时间 最长的国家。 ②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 天然气水合物是是一种含有大量甲醛气体的水合物。 大量存在于陆地上的冻土带和海底。 在高温低压的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 “可燃冰”。 如果把甲醛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 160多倍。 ③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甲醛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 海底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 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 20 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 24摄氏度;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 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 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 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 6 ④据科学家测算, 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 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 0. 8立方米的淡水。 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 几乎 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 可燃冰将成为 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 ⑤但是,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 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 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 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 1) 海底可燃冰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 3分) ( 2) 第④段 “ 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 ” 一句中 “ 几乎 ” 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 么。 ( 3分) ( 3) 第 ④ 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 2分) ( 4) 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将会造成哪些后果。 ( 2分) 【答案】 ( 1) 温度、压力、气源。 ( 2) 不能去掉。 “几乎”表示大多数之意而并非全部,它表明可燃冰燃烧后还是会产生少量污染物,如果去掉“几乎”,则不能准确表达这种意思。 所以不能去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 ( 3) 列数字。 作用:能更准确具体地说明可燃冰是一种极具潜力的 清洁新能源。 ( 4) 后果:严重破坏环境, 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 ,引发海底塌方,导致海啸。 【考点定位】分析说明性 语言的语言特色。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的把握通过阅读该段,运用了较多的数字说明。 所以本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 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 层级为分析综合 C。 (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围绕“答案在文中”的原则,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后面小题。 ( 8分) ① 1927 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后,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着一场。 于是,不少人开了小差,甚至连师长也不辞而别。 近 6000人的队伍只剩下 700多人。 前面重兵围堵,后面追 7 兵迫近。 情势之严峻可想而知。 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三湾那棵大樟树下豪迈宣言:“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 ” ②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 从 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 1949年 10月 1日新中国成立,用时 22年。 ③无论谁,没有信念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 大到革命理想 —— 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小到一项具体工作,莫不如此。 ④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 可以说: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航线的舵,也 是砥砺前行的鞭。 ⑤相反,如果失去了信念,就会患得患失,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 甚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南里是哪里”。 这样,外界稍有诱惑,就会偏离人生航迹:这些年曝光的干部腐败、演员吸毒、“富二代”飙车等等,恐怕都是这 个问题的反映。 多年前曾看过 一篇新闻,说是一个富家子弟,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把数吨水泥倾倒在邻居门前。 警方破案后,揭出的案由令人啼笑皆非:原来是个恶作剧„„ ⑥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 顺境时,守住信念,会走得端直;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放弃,咬住了,就是胜利。 有篇文章《走出沙漠》,就把这个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⑦一群学者随一位老教授沿丝绸之路进行民俗考察。 可是不久,迷了路,走进了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和炎热消耗了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 最可怕的是干渴 —— 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 为了节省水,老教授把 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 几天后,老教授死了。 临死前,他把最后一个水壶给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嘱他:“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它。 ” 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