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xx年高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 LiNH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 H元素的化合价是 +1; LiH中 H元素的化合价是﹣ 1,可以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离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钢瓶储氢是物理过程. 【解答】 解: A. Li2NH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故 A错误; B.反应物 H2中的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0价,反应后生成 LiNH2中 H元素的化合价是 +1, LiH中 H元素的化合价是﹣ 1,所以 H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 B正确; C. Li+核外有一个电子层, H+核外无电子,离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故 Li+半径大于 H+;故 C错误; D.钢瓶储氢是物理过程,而该方法为化学方法,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等问题,做题注意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等概念,注意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的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ol O3与 L O2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 25℃ 与 60℃ 时,水的 pH相等 C.中和等体 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所消耗的 n( NaOH)相等 D. 2SO2( g) +O2( g) ═2SO 3( g)和 4SO2( g) +2O2( g) ═4SO 3( g)的 △H 之比为 【考点】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反应热和焓变;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的计算. 【分析】 A. Vm的大小未知,不能计算 L O2所含的分子数; B.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加热促进电离,氢离子浓度增大; C.盐酸 与醋酸都是一元酸,与氢氧化钠按 1: 1反应; D. △H 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解答】 解: A. Vm的大小未知,不能计算 L O2所含的物质的量及分子数,故 A错误; B.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加热促进电离,氢离子浓度增大,水的 pH不相等,故 B错误; C.盐酸与醋酸都是一元酸,与氢氧化钠按 1: 1反应,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中 n( HCl) =n( HAc),故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相等,故 C正确; D. 2SO2( g) +O2( g) ═2SO 3( g)和 4SO2( g) +2O2( g) ═4SO 3( g)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H 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因此 △H 之比为 ,故 D正确; 故选 CD.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侧重于气体摩尔体积、水的电离、中和反应、 △H 的计算的考查,难度中等,注意标准状况下, Vm=. 9.在通风橱中进行的下列实验: 步骤 现象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 Fe、 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Ⅰ 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O2═2NO 2 B. Ⅱ 中的现象说明 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 Fe 进一步反应 C.对比 Ⅰ 、 Ⅱ 中现象,说明稀 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 HNO3 D.针对 Ⅲ 中现象,在 Fe、 Cu 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 Fe是否被氧化 【考点】 铁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 反应;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 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 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 Fe 反应生成 NO, NO 遇空气变为二氧化氮; B.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发生钝化现象; C.对比 I、 Ⅱ 的现象, Fe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NO,而 Fe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且迅速被钝化,说明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D.根据 Ⅲ 中现象,说明构成原电池,在 Fe、 Cu之间连接电流计,通过电流计指针偏转,可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解答】 解: A.稀硝酸具有酸性与 强氧化性,与 Fe反应生成 NO, NO遇空气变为二氧化氮,Ⅰ 中气体由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 2NO+O2═2NO 2,故 A正确; B. Ⅱ 的现象是因为铁发生了钝化, 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 Fe进一步反应,故 B正确; C.对比 I、 Ⅱ 的现象, Fe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NO,而 Fe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且迅速被钝化,说明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故 C错误; D.根据 Ⅲ 中现象,说明构成原电池,在 Fe、 Cu之间连接电流计,通过电流计指针偏转,可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进而判断 Fe是否被氧化,故 D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硝酸的化学性质、原电池原理,难度不大,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a、 b、 c、 d为短周期元素, a的 M电子层有 1个电子, 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 2倍, c的最高化合价为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 3倍, c与 d同周期, d的原子半径小于 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 B.它们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氧化物 C.只有 a与其他元素生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D. b、 c、 d分别与氢气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均为极性共价 键 【考点】 真题集萃;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分析】 a的 M电子层有 1个电子,应为 Na元素, 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 2倍,应为 C元素, c的最高化合价为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 3倍,应为 S元素, c与 d同周期, d的原子半径小于 c.应为 Cl元素,结合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率知识解答该题. 【解答】 解: a的 M电子层有 1个电子,应为 Na元素, 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内层电子数的 2倍,应为 C元素, c的最高化合价为最低化合价绝对值的 3倍,应为 S元素, c与 d同周期,d的原子半径小于 c.应为 Cl 元素,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 Cl> S> C> Na,故 A正确; B.四种元素形成的氧化物有 CO、 CO2; Na2O、 Na2O2; SO SO3,而 Cl的化合价有多种,则氧化物也有多种,如 ClO Cl2O等,故 B正确; C. a为 Na,为金属,可与其他元素生成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故 C正确; D. b为 C,可与氢气反应生成 C2H C2H C2H6等化合物,含有同种元素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故 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为 2020年考题,涉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率的考查,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率的综合应用的考查,注意把握提给信息以及元素周期率的递变规律,难度不大. 11.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某地区的雾霾中可能含有如下可溶性无机离子: Na+、NH4+、 Mg2+、 Al3+、 SO42﹣ 、 NO3﹣ 、 Cl﹣ .某同学收集了该地区的雾霾,经必要的预处理后的试样溶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已知: 3NO3﹣ +8Al+5OH﹣ +2H2O 3NH3↑+8AlO 2﹣ 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试样中肯定存在 NH4+、 Mg2+、 SO42﹣ 和 NO3﹣ B.试样中一定不含 Al3+ C.试样中可能存在 Na+、 Cl﹣ D.该雾霾中可能存在 NaNO NH4Cl 和 MgSO4 【考点】 真题集萃;常见阳离子的检验;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专题】 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 试样溶液中加入过量 Ba( OH) 2并加热,生成的气 体 1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气体 1是 NH3,则试样中含有 NH4+; 向滤液中通入 CO2,得到溶液 沉淀 2,溶液 2中加入 Al,生成气体 2,该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含有气体 2是 NH3,根据已知条件知,溶液 2中含有 NO3﹣ ,根据元素守恒知,原溶液中含有 NO3﹣ ; 滤液 1中通入 CO2,得到沉淀 2,向沉淀 2中加入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气体,说明沉淀 2是碳酸钡等难溶性碳酸盐; 沉淀 1加入酸后,沉淀部分溶解,硫酸钡不溶于酸,说明原来溶液中含有 SO42﹣ ,能和过量Ba( OH) 2反应生 成能溶于酸的沉淀,根据离子知,该沉淀为 Mg( OH) 2,所以溶液中含有Mg 2+,结合题给选项分析解答. 【解答】 解:试样溶液中加入过量 Ba( OH) 2并加热,生成的气体 1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气体 1是 NH3,则试样中含有 NH4+; 向滤液中通入 CO2,得到溶液 沉淀 2,溶液 2中加入 Al,生成气体 2,该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含有气体 2是 NH3,根据已知条件知,溶液 2中含有 NO3﹣ ,根据元素守恒知,原溶液中含有 NO3﹣ ; 滤液 1中通入 CO2,得到沉淀 2,向沉淀 2中加入 酸,沉淀溶解并放出气体,说明沉淀 2是碳酸钡等难溶性碳酸盐,也有可能是试样中存在 Al3+,在过量的 Ba( OH) 2中反应生成 AlO2﹣ ,通入 CO2后生成 Al( OH) 3沉淀; 沉淀 1加入酸后,沉淀部分溶解,硫酸钡不溶于酸,说明原来溶液中含有 SO42﹣ ,以及能和过量 Ba( OH) 2反应生成能溶于酸的沉淀,根据离子知,该沉淀为 Mg( OH) 2,所以溶液中含有 Mg 2+, A.通过以上分析知,试样中肯定存在 NH4+、 Mg2+、 SO42﹣ 和 NO3﹣ ,故 A正确; B.通过以上分析知,试样中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Al3+,故 B错误; C.通过以上分析知,试样中可能存在 Na+、 Cl﹣ ,故 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知,试样中肯定存在 NH4+、 Mg2+、 SO42﹣ 和 NO3﹣ ,可能存在 Na+、 Cl﹣ ,所以该雾霾中可能存在 NaNO NH4Cl和 MgSO4,故 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推断,明确物质的性质及特殊反应现象是解本题关键,根据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性质及题给信息来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12. 25℃ 时,水溶液中 c( H+)与 c( OH﹣ )的变化关系如图中曲线 ac所示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a c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有 c( H+) c( OH﹣ ) =10﹣ 14 B. b d线段上任意一点对应的溶液都呈中性 C. d点对应溶液的温度高于 25℃ , pH< 7 D. CH3COONa溶液不可能位于 c点 【考点】 水的电离; pH的简单计算. 【专题】 电离平衡与溶液的 pH专题. 【分析】 A、 a、 c两点温度相同,水的离子积不变,根据 b点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可知水的离子积为 c( H+) c( OH﹣ ) =10﹣ 14; B、 b、 d线段上的任意一点都满足 c( H+) =c( OH﹣ ),溶液显示中性; C、水的电离为吸热反应,温度越高,水的电离程度越大; D、 c点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溶液为碱性,醋酸钠为碱性溶液. 【解答】 解: A、 a c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由于温度相同,所以水的离子积相同,根据 b点可知, c( H+) c( OH﹣ ) =10﹣ 14,故 A正确; B、 b、 d线上任意点都满足 c( H+) =c( OH﹣ ),溶液一定显示中性,故 B正确; C、 d点时, c( H+) =c( OH﹣ ) =110 ﹣ 6mol/L> 110 ﹣ 7mol/L,溶液的 pH=6,水的电离为吸热反应,所以 d点温度高于 25℃ ,故 B正确; D、在 c点 c( H+) =110 ﹣ 8mol/L, c( OH﹣ ) =110 ﹣ 6mol/L,溶液显示碱性,而醋酸钠溶液显示碱性,所以 c点可能为醋酸钠溶液,故 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水的电离及影响因素,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明确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明确溶液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大小,不能以溶液的 pH判断溶液酸碱性. 二、非选择题( 64分) 13.以乙烯为原料合成化合物 C的流程如图所示: ( 1) C中官能团名称为 酯基 , ① 的反应类型为 加成反应 . ( 2)写出 A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CH3CHCl2 . ( 3)写出反应 ③ 的产物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OCH2CH2OH+2Na→NaOCH 2CH2ONa+H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