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中学高二10月语文月考试卷内容摘要:

③ 想早励良规,自求多 福 ④ 将军„„高台未倾,爱妾尚在 ⑤ 见故国之旗鼓„„岂不怆 悢 ⑥ 北虏„„恶积祸盈,理至焦烂 A. ① ④ ⑤ B. ② ③ ⑥ C. ① ③ ⑥ D. ② ④ ⑤ 16.下列各句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丘迟首先对陈伯之过去与目前的境况进行了对比:过去是威风八面,现在是狼狈不堪。 B.丘迟认为陈伯之投奔北魏是受了他人挑拨,迫不得已;如果归降,宅心仁厚的梁朝皇帝定会像光武和曹操那样对他网开一面的。 C.丘迟用慕容超和姚泓的例子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不会长久,他寄身北魏,将来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 D.丘 迟特别指出,梁朝国泰民安,四方的部落都来进贡请降,北魏仅是苟延残喘,劝告陈伯之要仔细考虑。 三、( 10分, 17题 4分, 1 19题各 3分) 17.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 4分) ①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②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19题。 苏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8.下面对范仲淹的《苏幕遮》鉴赏不当的一项是( ) A. “ 碧云天,黄叶地 ” 点明时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一幅典型的秋景,表现了秋天的寥廓苍茫、衰 飒 零落的特点。 B. “ 芳草无情 ” 二句由写眼前之景转化写远送之人,带有强烈的夸张 成 分。 同时,这两句也起到了由写景到抒情的过渡作用。 C. “ 黯乡魂 ” 句意为因思念家乡而心神悲伤 ,化用了江淹《别赋》 “ 黯然销魂处,惟别而已矣 ” 的句子,强化了思乡之情。 D.课文《长亭送别》开篇化用这首词的前两句,实际是取这首词 “ 别恨 ” 的主旨,两篇作品均借景抒情抒发了同样的别情。 19.对《长亭送别》与《苏幕遮》比较赏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与选文的前两句均点明时令季节,高高的天穹里,云彩呈现出湛清的颜色,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败落的黄叶,从而点染出送别的凄凉氛围。 B.词的上阕收束两句由写景转到写人,由眼中所见写到目力之外,实中含虚,含有夸张想象的成分, “ 无情 ” 更反衬出人的感情的 深浓。 C.词末二句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极言愁苦之多,酒未浇去愁苦,反倒使人倍加伤情。 选文中 “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 是作者自问自答。 D. “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 句中,霜林之醉犹如惜别的血泪染红一样,很难说清何为景,何为情,二者达到了真正的融 合。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 22题。 ( 13 分) 作 画 冯骥才 ①今日早起,神清目朗,心中明亮,绝无一丝冗杂,惟有晨光中小鸟的影子在桌案上轻灵而无声地跳动,于是生出画画的心情。 这便将案头的青花笔洗换上清水,取两只宋人白釉小盏,每盏 放入姜思序堂特制的轻胶色料十余片,一为花青,一为赭石,使温水浸泡;色沉水底,渐显色泽。 跟着,铺展六尺白宣于画案上,以两段实心古竹为镇尺,压住两端。 纸是老纸,细润如绸,白晃晃如蒙罩一片月光,只待我来纵情挥洒。 ②此刻,一边开砚磨墨,一边放一支老柴的钢琴曲。 不觉之间,墨的幽香便与略带伤感的乐声融为一体。 牵我情思,迷我心魂。 恍恍忽忽,一座大山横在面前。 这山极是雄美,却又令人绝望。 它峰高千丈,不见其顶,巅头全都插入云端。 而山体皆陡壁,直上直下,石面光滑,寸草不生,这样的大山谁能登临。 连苍鹰也无法飞越。 可它不 正是我执意要攀登的那种高山吗。 ③这时,我忽然看见极高极高的绝壁上,竟有一株松树。 因远而小,小却精神。 躯干挺直,有如钢枪铁杵,钉在坚石之上;枝叶横伸,宛似张臂开怀,立于烟云之中。 这兀自一株孤松,怎么能在如此绝境中安身立命,又这般从容。 这绝壁上的孤松不是在傲视我,挑战我,呼唤我吗。 ④不觉间,画兴如风而至,散锋大笔,连墨带水,夹裹着花青赭石,一并奔突纸上。 立扫数笔,万山峥嵘;横抹一片,云烟弥漫。 行笔用墨之时,将心中对大山的崇仰与敬畏全都倾注其中。 没有着意的刻画与经营,也没有片刻的迟疑与停顿,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