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生物试题内容摘要:

该蛋白质共含有 25 个游离的氨基,蛋白质含有 3条肽链,所以 R 基中共含有 22 个氨基, B正确; C、该蛋白质由 99 个氨基酸组成,含有 3条肽链,则共有 96 个肽键, C 错误; D、该蛋白质由 99个氨基酸组成,含有 3条肽链,则脱水缩合时脱掉 96 个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共减少约 1728, D 错误.故选: B. 2. B【解析】试题分析: 突然停止二氧化碳供应 C3 含量减少,用于还原 C3 的 [H]和ATP 因为用的少在细胞内含量会上升,故 A、 C 错误。 但 [H]含量不会一直上升会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中,故 B 正确, D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 光合作用的 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3. D【解析】 叶面积指数增加时光合作用增强,同时呼吸作用也在增强,而当叶片相互遮挡后,光合作用总量不再增加,但是呼吸作用仍然在增加, 呼吸量 与叶面积指数成正相关 , AB 错误;图中可以看出,叶面积指数大约在 46 范围时,光合作用积累量(即光合作用产生量 呼吸作用消耗量)较大,因此有利于农作物增产, C 错误;有机物积累量 =光合作用总量 呼吸作用量, 两条曲线纵坐标的 差值可代表有机物的积累值, D 正确。 【考点定位】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4. B【解析】试题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 DNA数目以及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曲线: 解: A、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与着丝点数目是始终相等的, A 错误; B、染色体复制前,染色单体数为 0,染色体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后,染色单体又消失为 0,染色体数目却始终不会为 0, B 正确; C、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只要存在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上含有一条 DNA,此时 DNA 分子数目与染色单体数目始终相等 ,否则染色单体数为 0, C 错误; D、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前,染色体数: DNA数 =1: 1,;经过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数: DNA数 =1: 2, D 错误.故选: B.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5. C【解析】试题分析: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主要是遗传物质决定的,而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在染色质上,故 A 正确。 核孔允许某些生物大分子物质进出,但不允许 DNA出去,所以有选择性,故 B 正确。 浆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功能,新陈代谢强度比口腔上皮细胞要强,其核孔数量要比口腔上皮多,故 C 错误。 核仁与核糖体及某种 RNA的形 成有关,故 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6. B【解析】试题分析:早春开花时,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高出其它细胞 100倍以上,据此可推断其呼吸形式主要是有氧呼吸,故 A 错误;耗氧多,而产生的 ATP 又较其他细胞少,所以应该是细胞呼吸有相当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并且散失的热能多于其他细胞;故 B 正确;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故 C 错误;花序细胞的耗氧速率高,而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故 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 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 C【解析】试题分析:酵母菌不会光合作用,故无需在黑暗进行, A 错误;装置乙在 Ⅲ 处可检测到有二氧化碳生成,酒精要提取 Ⅱ 处培养液检测, B错误;装置乙中应让 Ⅱ 先放置一会消耗氧气,创造无氧环境, C 正确;装置甲中 NaOH 的作用是吸收外界空气的二氧化碳,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D 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 C【解析】 表中 “光照下吸收 CO2( mg/h) ”代表的是净光合作用速率, “黑暗中释放 CO2( mg/h) ”代表的是呼吸作用速率.由表可知,在昼夜不停地光照条件下,只要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 0,植物就可以正常生长,所以在 5℃ 时该植 物能正常生长, A 错误;净光合作用速率越大,植物生长越快,故昼夜不停地光照,在 25℃ 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 B 错误;有机物积累量 =光照下积累的有机物量 黑暗下消耗的有机物量,故每天光照 12 小时,黑暗 12 小时,在 20℃ 时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 正确;每天进行 12 小时光照,温度在 30℃ 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 10℃ 时的( 12) 247。 ( 12)=6247。 12= 倍, D 错误。 【考点定位】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名师点睛】 本题的实验变量有两个:温度和有无光照,而做出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光照下吸收 CO2 数值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黑暗中释放 CO2 表示呼吸作用速率。 然后,比较表格中的数字,根据数据的变化特点可以得出呼吸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而净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出现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 25℃ 达到最大值。 9. A【解析】试题分析:图中光照下吸收的 CO2 量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而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黑暗中释放的 CO2量表示呼吸作用速率。 由图可知 25℃ 时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值达到最大,(实际)光合速率为光照下吸收的 CO2量与黑暗中释放的 CO2量之和,因此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值应该在 30~ 35℃ 之间, A 项错误;若适当增加空气中 CO2 浓度,则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就达到光补偿点, B 项正确;题图显示:呼吸速率在 5~ 35℃ 之间一直增加,而净光合速率在 5~ 25℃ 之间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 25~ 35℃ 之间随温度的增加而下降,说明催化呼吸作用的酶更耐高 温, C 项正确;图中所示的各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在光合作用中, ATP 在暗反应水解生成ADP 与 Pi,在光反应阶段 ADP 与 Pi结合生成 ATP,所以叶绿体中的 ADP 与 Pi都从叶绿体中基质移向类囊体, D 项正确。 考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10. A【解析】试题分析:由图乙可以分析出,在 2~4d,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没有下降;A 错误。 2~4d 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但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干旱,气孔导度降低,叶片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 B 正确。 物质运输需要水的参与,缺水时物质运输速率下降,叶片光合总用产物不能及时运 出,抑制光合作用,叶片需要的营养不能运入,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C 正确。 土壤水分长期过多,植物根系缺氧,影响植物生长;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和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1. B【解析】试题分析:组别 1 中没有光照,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同时又因为装置中具有 CO2 缓冲液,可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因此液滴向左移代表的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的 氧气, A正确;组别 6 中的光照强度为 1500lx, CO2浓度 0. 03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液滴向右移动 9. 00,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大于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量, B 错误;组别 2 和 3 的 CO2浓度都是 0. 03,光照强度分别是 800 lx和 1000 lx,因此,限制液滴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C 正确;组别 3 和 4 的光照强度都是1000 lx, CO2浓度分别是 0. 03 和 0. 05,因此限制液滴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CO2浓度,D 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 12. 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是对无氧呼吸产物的探究实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乳酸,二氧化碳可以使水溶液溴麝香草粉蓝由蓝变绿再变黄,也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以用溴麝香草粉蓝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判断无氧呼吸方式.解: A、向锥形瓶中充入 N2 的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使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 A正确; B、由于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溴麝香草粉蓝溶液可以换成澄清的石灰水, B正确; C、为了消除马铃薯块茎碎屑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结 果的影响,实验前对马铃薯碎屑应该进行 消毒处理, C 正确; D、由于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图中的指示剂不会变色, D 错误.故选: D.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3. 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玻璃罩中的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呼吸作用强度;在有光的条件在既进行呼吸作用,又进行光合作用,此时光照强度、 CO2浓度均会影响光合速率.图乙中,AC 段只进行呼吸作用; D 点和 G 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强,CO2浓度 逐渐降低;但是在中午即 EF 段 CO2浓度下降缓慢(光合午休现象);到下午 18 点后,光合作用逐渐停止;并且 H 点的 CO2浓度高于 A 点.解: A、图甲中,在有光的条件下,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和 CO2浓度, A正确; B、根据图乙中曲线分析, D 点和 G 点刚好达到平衡点,表明此时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B 正确; C、 EF 段与 DE 段相比,二氧化碳浓度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固定减少,所以 DE 段与 EF 段相比,光合作用较慢的是 EF 段, C 错误; D、由图乙可知 24 点时二氧化碳浓度比 0 点时高,说明植物体内有机物分解大于有机物合成 ,即有机物总量减少, D 正确.故选: C.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14. 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熟练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产物中如果有 C02产生,则有两种可能:有氧呼吸或酒精发酵.有氧呼吸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 =1: 6;无氧呼吸过程: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酒精 =1:2: 2.乳酸发酵只产生乳酸.解: A、 a 条件下, O2吸收量为 0, C02释放量为 10,说明此过程不进行有氧呼吸, C02全是酒精发酵产生 的,乳酸发酵产物中没有 C02,故 A错误; B、b 条件下, O2吸收量为 3, C02释放量为 8, 8 中有氧呼吸释放 3,则无氧呼吸释放 5,根据以上比例可计算得: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 1/2,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 5/2,故 B错误; C、c 条件下, O2吸收量为 4, C02释放量为 6,计算可得,仍然有 3/5 的葡萄糖进行的是无氧呼吸,而 d 条件下的 O2吸收量为和 C02释放量相等,只进行有氧呼吸,故 C 错误; D、 d条件下 O2吸收量为和 C02释放量相等,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而 C02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其场所为线粒体基质,故 D 正确.故 选 D.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5. D【解析】 都是蔗糖溶液,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因为有大气压强的存在,漏斗内的液面不能无限上升,故仍然是 Ma> Mb,且 MA> MB, Ma= Mb,图 3 浓度差更大,因此 hl< h2【考点定位】细胞吸水和失水 16. C【解析】试题分析: A、青蒿细胞能产生青蒿素,故存在控制青蒿素合成的核酸,A 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疟原虫含有线粒体,是真核需氧生物, B 正确; C、所有细胞生物的细胞膜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 C 错误; D、青蒿素抗疟疾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在治疗疟疾的过程通过 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使其泡膜、核膜以及质膜均遭到破坏,可见中药治病的机理正是因为中药材中含有某些特殊的元素或化合物,保护其他生物具有和保护人类自身一样的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