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20xx届高三高补班下学期周练1语文试题内容摘要:

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 行“案比”,更造户籍。 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 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 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 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 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 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 15 至 56 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 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 个月的无偿劳役。 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徒,人户要迁 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 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 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 因为周天子 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 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 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 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民而已。 至于各诸侯国的 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 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 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 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 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9.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出生的人及时注册,死亡的人及时销户。 B.秦国禁止百姓自由流动和迁徙,人民不得已外出都要带着介绍信,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实行户口登记制度以后,秦国获得了人口资源的优势,兵源充足,财力丰厚,最终赢得了诸侯争霸的胜利。 D.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户籍管理更加详细、规范和全面;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代,公民和私民都是国家的人,他们必须到当地的政府登记户籍,以便向国家尽赋税和徭役的义务。 B.汉代向公民征收的赋税有财产税和人头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向 15岁以上和 57岁以下的男子征收的 “ 算赋 ” 和按每户征收的 “ 户赋 ”。 C.在两周封建制下,国家的人口和土地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国家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 D.实行郡县制后,先秦及以前的贵族阶层消失,塔状社会瓦解,社会结构变得单一,呈现出扁平化特点。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 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所有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而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C.西周和汉代都是经典的封建制,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