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一年级上册重阳节内容摘要: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 “ 小秋收 ”。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 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习俗 佩茱萸 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 “ 茱萸节 ”。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 茱萸雅号 “ 辟邪翁 ” ,菊花又名 “ 延寿客 ”。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 本草纲目 》 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 《 西经杂记 》 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 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 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 “ 桂花蒸 ” ,这时必须防虫。 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 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 所以 “ 延寿客 ” (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 “ 避邪瓮 ” (茱萸)。 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 赏菊 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 《 东京梦华录 》 卷八: “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 ‘ 万龄菊 ’ ,粉红色曰 ‘ 桃花菊 ’ ,白而檀心曰 ‘ 木香菊 ’ ,黄色而圆者 ‘ 金龄菊 ’ ,纯白而大者曰 ‘ 喜容菊。 无处无之。 明代,在 《 陶庵梦忆 》 中记载有: “ 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 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 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 清代赏菊,如 《 燕京岁时记 》 : “ 九花者,菊花也。 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 (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 ),望之若山,曰 ‘ 九花山子 ’。 四面堆积者,曰 ‘ 九花塔 ’。 ” 在 《 清嘉录 》 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 “ 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 )百盂担入城市。 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 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 而茶肆尤盛。 ”另如 《 金瓶梅 》 、 《 浮生六记 》 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 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习俗 放纸鹞 放 纸鹞 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