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合理补偿; 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三、补偿 本项目用地面积 约 亩, 合 平方米,项目承建单位已 和 ***区 ***街道办事处 ***村 达成协议,按 2 万 元 /亩进行补偿。 四、影响分析 本项目补偿方案中的补偿依据、补偿标准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且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利用。 第六章 节能节水措施 一、节能 节水的必要性 能源和水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 人类活动的无限扩大和土地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已掀起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 温室效应、酸雨、能源危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江河干枯……种种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我国建筑消耗已占全国总消耗的 25%,建筑每平方米能耗是同等条件 下发达国家的 3 倍,而且我国是一个缺少水资源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北方水短缺现象日益严重。 中国已有300座城市被联合国列为缺水 城市,长此以往必将给中国的城市发展和人民健康带来忧患。 现在我国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率很低,消耗指标很高,节约能源和水资源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潜力很大。 它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法》、《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等相关法规,要求实行更加严格的水资源政策,要求项目建设必须充分评估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因此,本项目建设拟采用新设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达到最少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 二、节能措施 节约能源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本项目必须从设计、施工、使用等各个环节,严格贯彻节约能源的原则,通过合理利用、科学管理、技术进步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 设计依据 国家颁布实施的现行有关节能和合理利用能源的规定及标准;各相关专业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 建筑设计节能措施 60mm 聚苯板保温层, SBS 防水层;平屋面铺油毡瓦,上人屋面铺水泥砖。 外墙采用 50 厚聚苯板保温层,聚合物砂浆打底抹面,刷外墙涂料; ,空气层厚度为 10mm,气密性不低于 3 级,传热系数为。 门窗三 道密封保温、隔热、隔音。 安装工程设计节能措施 :给水管暗管采用 PP— R 管,地沟内及立管采用热镀锌钢管,排水明管采用 UPVC 管,暗管采用离心式铸铁排水管。 :采用合理的配电方式,电气及照明设备选用节能产品,以节约能源。 三、节约用水的原则及要求 节水工作要实现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强制节水与效益引导相结合的“三个相结合”原则。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加强 用水管理,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的方针,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实行“三同时、四到位”制度(即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用水单位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过程中,应积极采用《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推荐的节水技术。 采取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取水量和废水排放量,杜绝“跑、冒、滴、漏” 现象。 优先选用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录中的设备。 四、节水措施 强制推行节水型设备和器具,如推广陶瓷片密封水嘴和6升 以下坐便器。 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消耗,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室外绿地、树木、花卉必须采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应尽量配套中水设施,推广中水技术,提高用水回收率和重复利用率。 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基本包括洗涤用水和冲洗用水两部分。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洗涤用水都直接排入污水管道 ,这种传统做法对水资源造成极大地浪费,已经与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发生极大地冲突。 建筑中水技术就是将生活用水系统分成洗涤给水系统和冲洗给水系统两部分。 洗涤用水使 用后经管道排入污水处理设施中,经过沉淀、除色等技术工艺处理后,经加压送入专门的冲洗给水系统,用于便后冲洗,使部分生活用水重复使用。 建筑中水技术会增加一定的投资,但节水效果显著,就贯彻可持续发展思路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供水系统应采取防渗、防漏措施。 要定期对公共供水管网漏损进行检查,建立完备的供水管网技术档案,加强出厂计量和用户水表精度调查,推广新的防漏技术措施,严格漏损控制,降低管网漏失率。 第七章 环境分析 一、污染物分析 依据《 某 市“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我市生活垃圾有 机组成分为 %,无 机 组分 %,纸类 %,金属 %,塑料 %,玻璃 %,布料 %。 该项目为 便民服务中心 ,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现将该项目产生生活垃圾分类如下: 生活垃圾类别 可回收物:指宜于资源利用的垃圾,包括纸类、塑料、橡胶、玻璃、金属等。 电器件:包括柱形和扣形电池,以及各种废旧电器等。 纸类:包括书报纸、包装纸和纸板纸等,不包括卫生纸。 瓶罐:各类瓶罐物品,包括塑料的、金属的、玻璃的等,不包括陶瓷的。 其它垃圾:指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之外 的垃圾,如灰土、砖瓦和陶器等。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指生活中排出的受过不同程度污染的水体,主要是因生活卫生产生的废水。 二、设计依据和采用的环保标准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9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38382002)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GJ3020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 三、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本项目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应注重室内外生态环境的保护,实 行环保和污染治理并行的管理措施,使之符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环境规划设计的原则 区位选址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确保周围空气、声、水环境质量; 交通便利,房间日照和采光充足,通风良好 ; 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空间; 无噪声污染; ≥ 30%,其中,硬质景观面积≤ 20%绿地总面积,无裸露地面。 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本项目建设 期间 各种材料、设备、车辆、人员繁多,对周围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应采取措施加以防治,尽可能减少不良影响。 噪声 施工期间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等产生非稳态噪声,具有噪声高、无规律、突发性等特点。 针对项目周围环境特点,本工程拟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有:限制高噪声施工机械和其作业时间,夜晚停止施工;选用低噪声性能的施工机械,并对施工机械进行润滑和保养;尽量使施工噪声对噪声源 40 米以外区域的人群不造成影响等。 废水 施工场地的生活污水以及施工中开挖的土、石方和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而形成的废水,都会对周围环境和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是: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入市政排污管网;固体垃圾废弃物和化粪池沉积物由专人负责定期清运;对施工开挖的土方和堆放的建筑材料,采取围护和加盖棚布等 措施,防止流失。 大气 建筑材料在运输、装卸、拌合及土方堆放过程中极易产生扬尘。 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在施工路段和施工场地定期洒水,定期清除施工场地及运输路面上散落的土、 石屑;运输车辆加装棚布。 废弃物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施工过程中开挖的土、石方,回填后多余部分全部运至垃圾处理场妥善堆放。 在拆迁建造过程中鼓励分离回收使资源再利用,室内装修防止对建筑构件破坏拆除,减少垃圾产出、暴露和运输,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材料使用对人体和环境的损害。 土方开挖 施工期间工程土方在开挖堆放时易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在施工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土方开挖时应避开雨季施工。 采取建挡土围墙、护砌、设置排水沟等措施。 对施工场地及料场进行围 护,多余土、石方应妥善处置,临时堆放时,应定点集中堆放,并采取防护措施。 使用期对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 污水治理 实行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标准;合理规划用水方案、给排水系统、污水系统、雨水系统、分质供水、中水利用、绿化景观用水及节水器具等,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量,实现用水的良性循环,节水率不低于 20%,回水率不低于 10%。 按照清污分流的原则进行排放,雨水与污水分流。 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 入市政污水管网,进行集中处理。 固体废弃物治理 在使用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固体废弃物收 集环节对环境质量无损害;通过将生活垃圾分为有机物、无机物、玻璃、金属、塑料等分类收集,为优化城 镇 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提供条件。 生活垃圾从源头开始分类,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促进垃圾的减量和回收利用,禁止混合垃圾直接填埋处理。 为了维护 该 区环境卫生,共同营造“文明、卫生、整洁、舒适、优雅、有序”的生活、工作环境。 噪音治理 选择低噪音设备,同时采取必要的减振措施,使噪声降到环保标准规定的指标以下,以确保良好的工作与学习环境。 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装修简洁适用、空气物理性指标和生物 性指标、化学污染和辐射要符合环保规定指标;室内 90%以上空间实现自然通风。 绿化 本项目的建设要通过绿化、美化等措施,与四周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为了保护和美化环境,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在总体规划中考虑了充分的绿化面积, 在 建筑周围及部分空地上,采用点、线、面的方法,设计绿化带,养花植草,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个环境适宜的 办公服务 区。 四、环境评价原则 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规划的要求。 坚持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的要求。 坚持“三同时”原则,即环境治理设施应与项目的主体工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