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语言行为规范手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词不达意、吞吞吐吐之类也许言语不多,决不会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 简明,对于教师来讲,就是要说清楚无的话,不要瞎绕弯子,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这一特定对象,讲述他们易于接受的话、易于理解的话。 (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教师完美的人格。 这种完美的人格要求教师带头实践自己所提供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党、爱国、爱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俭朴素、助人为乐、关心集体、服从组织、遵纪守法、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切切实实做出表率,言传身教。 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人生观、世界观还未确立,可塑性较大,独立辨别是非能力差。 他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常常是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开始。 教师的言行和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都对学生有着特 别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要求教师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感染、陶治、影响学生的情感和心灵。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8 页 共 63 页 言行一致,决不能言行相背。 那种要求学生按时上课,自己则经常上课迟到;要求学生勤奋好学,自己则教无长进;要求学生文明礼貌,自己则经常以势压人,甚至粗话、脏话不断;要求学生遵纪守法、讲究公德,自己则“以教谋私”,甚至有个别 校长、教师经常玩麻将赌博,生活放荡,以权谋私。 这种一手在塑造,一手在破坏师 表形象的做法,是应当鄙弃和坚决反对的。 “己不正,不能正人”,这是一条真理。 所以,教师倘有不正之处,要马上改正,勇于在学生面前纠正自己的错误,为学生做出表率。 否则,会大大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教师的威信也难于树立起来,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其教育效果。 其一,这些教师若批评学生,学生往往会抱严重抵触情绪,以致教师自己的“言传”失效。 其二,为教师办了私事的学生,常常凭自己与教师的“特殊”关系,要求教师在组织纪律、考分、升留级、奖惩上迁就自己,教师也往往不得不考虑照顾;其三,这样一来,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隔阂,从而使一个 班级的学风不正、教风不正、师生关系不正、同学关系不正。 总之,教师若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会污染学生的心灵,影响新一代的成长,给祖国的未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语言文明,礼貌待人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教师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 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文明。 语言美不仅是语言要文雅,而且要健康、高尚、准确、生动、丰富、柔和、富有表情和魅力,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提高修养上下功夫。 ( 1)要做到语言文明 注意使用祖国的语言,注意语言文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的要求,讲标准音,说普通语。 在讲课时要力戒使用方言和土语,语言要标准,吐字要清晰,正确掌握语言的节奏和声律,注意讲话符合语法要求;另一方面,教师的语言要文雅,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使用文雅、礼貌语言,“言之有礼”,做捍卫祖国语言纯洁性的模范。 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教师的语言都要文雅、和气、谦让、尊重他人,做到礼让、和蔼,多用“请”、“谢谢”、“您好”、“ 再见”、“对不起”等礼貌用语,不说粗话、脏话、野蛮话,不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更不能用挖苦、讽刺、奚落性的语言批评学生。 总之,要求学生语言文明,教师自己先要做到语言文明。 不仅上课做到语言文明,课下语言也要文明;不仅在学生中间语言要文明,在教师间语言也要文明;不仅在学校,在校外、在家里也都要注意语言文明。 ( 2)要讲究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能讲一口准确流利的普通话,还要用得体的语言,把学习的重点、难点讲得深入浅出,讲得通俗、浅显、易懂,使学生感到学习有趣,省力,容 易接受;把学生不能亲眼看到的情景,描绘得形象、逼真,使他们好似身临其景;把学生感到复杂的知识、技巧,分析得清楚明白,使他们容易理解、容易掌握。 语言表达得体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准确、鲜明、生动、简单、明了、通俗、活泼,有鼓动性,富于逻辑性,富于感染力,速度和发音的高低强弱适当,没有毛病。 教师使用批评语言应讲究分寸,具有艺术性。 大凡人们都有一个心理倾向,就是喜欢听好听话,尤其是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中的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还很脆弱,分辨能力还不强。 所以,教师对批评用语的使用,一定要三思而行,注意 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并且有益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力避简单、粗暴,力求和风细雨。 既要保住“面子”,又要达到目的。 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是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健康地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教师批评学生时如果过于冷漠,不加分析地对学生的错误加以指责,那就会使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与世界之间的那扇门扉很快关闭,低着头斜望着你,拒绝接受批评,甚至发生顶撞。 所以,教师对有错误的学生要有慈母的胸怀,晓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9 页 共 63 页 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设法保护学生“面子”,又要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 要 力戒片面使用“好”、“坏”等字眼。 “好”、“坏”是对立的统一。 对一个学生要一分为二,不要说“好”,就绝对的好,一切皆好;不要说“坏”就绝对的坏,一切皆坏。 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常常发现,有的教师不加考虑,对学生的言行简单地定为“好”和“坏”。 不知“好”有时会封闭学生的再发展;“坏”有时会将学生一棍子打死。 所以,教师在评定学生的得失时,要首先肯定成绩,激励学生,再指出不足,使学生自我进行心理上的调整,提高学生奋进的信心,从而取得批评的最佳效果。 对学生和家长要使用礼貌语言。 语言和礼貌联系起来。 礼貌和思想 意识、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 如果教师主动和学生、家长打招呼,对于学生、家长的关怀,用语言表现出来,他们就会高兴,从而有利于教学。 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正确、敏锐的语感。 不注意语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使学生和家长不愉快;或者自己得罪了人也不知道。 这就会损害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如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这节课你们做作文”,改成说:“咱们这节课做作文”,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亲切,做文章也会格外有劲。 说话和态度是很有关系的。 就以“对不起”三字为例,口气不一样,可以是威胁、讽刺,也可以是表示歉意。 这也和说 话的环境有关。 (四)准确生动,严谨纯洁 ( 1)语言准确 教师的语言除了做到规范性之外,还要做到准确性,即能准确地表述概念、规则、原理等教学内容,清晰地传达思想、感情、愿望等教育要求。 准确地使用语言,是让学生正确理解教育内容的关键一环,是一个教师成功地搞好工作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忌拖泥带水,罗嗦重复;加强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与主题无关的废话;严格区分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把握学生和本门课程的特点,做到对症下药和因材施教;明白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不同家庭、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和教育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语言进行教育工作。 不能对着小学生说教育中学生的话,讲授中学里的知识内容,也不能像教育中学生那样来教育大学生,更不能把数学课上成语文课,把功夫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使用刻薄尖酸的语言对学生批评帮助等等。 如果一个教师不能使用准确的语言来传授知识,就会使学生如入五里雾中,出现不说还清楚、越讲越糊涂的情况。 同样,如果一个教师在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时,言语错误、措词不当的话,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每位教师都 要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准确性。 ( 3)语言生动 教师的语言在做到规范准确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做到优美生动。 一方面要使语言有美感,做到音调抑扬顿挫、音色甜润优美、话语流畅自然、速度快慢适中,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的疲劳感,使学生时刻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另一方面,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兴奥的道理形象化。 概念、规则及定律,都是前人认识和实践实验的概括总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辨特征,包含着深奥的道理,这就给初学者带来一定困难。 如果教师能运用恰当的典故、生动的比喻、形象的事例来讲解说明,既可 增加授课的趣味笥、活跃课堂气氛,又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还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全面真实地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文化知识的美,激励他们渴求知识、弘扬祖国文化的强烈愿望,收到一 石三鸟的良好效果。 如果一个教师在讲课时,语言呆板单调、枯燥乏味,使人听起来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那么,无论是多么重要的知识理论,无论教师重复罗嗦多少次,都是很难让学生理解记住的。 关于这一点,任何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教师都是认识比较深刻的。 ( 3)语言严谨 任何事物运动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一个人思维有无条理,其规律性是强还是弱,从其语言表达有无逻辑性还是可以判定一二的。 有些人虽然精于民、讷于言,但其一旦要表达某一事物还不至于离题万里,原因就在于他要表达什么总是经过一段反复思考。 教师这个职业,特别注重语言的运用。 精于思可以,讷于言却不行。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63 页 首先头脑清晰、思路有条理,其次要关于表达。 这要靠一定阶段的职业训练,练到脱口成章的本领,才能把思维的逻辑性体现语言的逻辑性之中,现实生活中也许会有这种现象,有些人文章写得很漂亮,讲话却颇为逊色,甚至语无伦次, 但是作为教师就不能这样。 语言逻辑严谨,第一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广泛收集有关材料,认真备课,并要按课时划分好所要讲述的内容,整理清楚所讲内容的层次和脉络,以便在讲述时能够抓住重点,讲出系统来。 第二,要掌握好精神。 精神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任务和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按照教材的系统,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求在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候讲得又少、又精、又好。 精神必须以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讲授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以及与该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东西。 语言逻辑严谨还要注意学生对象的层次。 中小学生的课 堂教学,就要按照中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地进行,以期引起学生的规律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更好地消化、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 4)语言纯洁 教育工作是神圣的事业,学生的心灵是为一切美好的东西敞开的。 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其健康成长,教师就应像音乐家选择音符谱写出催人奋进的健康乐曲一样,选择美纯洁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茁壮成长。 也就是说,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文明纯洁,切忌粗鲁污秽。 教师要在自己文明的语 言中表现出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要禁忌一切低级、庸俗、下流的污言秽语,保持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肮脏下流,只能说明此人道德品质低劣,不配为人师表。 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说话都要讲究文明礼貌,都要自爱自重,尊重别人,保持自己良好的风范形象。 在教育学生时,不能用刻薄蛮横的话语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训斥奚落。 如果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粗话连篇、满嘴恶语,或咒骂学生为“笨蛋”、“傻瓜”、“流氓”,或根据学生的一些缺陷过失给他们“封赠”带有污辱性的绰号,那么,他实际上是在强化学生的自卑心和逆反心理,是在 把学生推向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时,缺乏自制、不加分辨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歇斯底里式的破口谩骂,那么,他这是存心使学生变坏。 总之,如果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使用文明健康的语言,保持语言的纯洁性,不仅损害教师的“光辉形象”,给学生心灵带来污痕和创伤,不利于学生的发育成长,而且往往成为学生说粗话、脏话的“充足理由”,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整个教育工作的彻底失败。 (五)语文富有启发性 教师要用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各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地去获取知识。 使语言具有启发性要做到: ( 1)语言的内容要充实、新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反之,如果语言的内容枯燥、单调、贫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失去其特有的吸引力; ( 2)教师的语言要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自觉地去寻求知识; ( 3)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语言要有一定含蓄性,既把学生想知而不知的必要知识讲出来,又不能把问题一览无余地说尽,要给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