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xx年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内容摘要:

, D错误. 故选: B. 5.下列针对中心法则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记忆细胞、浆细胞的细胞核中都能发生图中的 ① 过程 B. ①② 过程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 ①②③ 过程可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质中 D.如果某病毒的 RNA分子中尿嘧啶占 26%,腺嘌呤占 18%,则经 ④ 过程合成的 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比例分别为 22%、 28% 【考点】 7H: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 据图分析, ① 表示 DNA的自我复制, ② 表示转录, ③ 表示翻译, ④ 表示逆转录. RNA逆转录即 RNA→DNA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 T、 U﹣ A、 C﹣ G、 G﹣ C. 在双链 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 A=T, C=G, 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T=( T1+T2) 247。 2. 【解答】解: A、 ① 表示 DNA的自我复制,可发生在人体记忆细胞,而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发生 DNA复制, A错误; B、 ① 过程表示 DNA复制,出现差错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错误; C、 ①②③ 过程可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质中, ①② 可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③ 可在核糖体中, C正确;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mRNA分子中尿嘧啶与 DNA单链中的腺嘌呤配对, mRNA分子中鸟嘌呤与 DNA单链中的胸腺嘧啶配对,则 DNA单链中腺嘌呤 =26%,胸腺嘧啶 =18%; DNA单链中腺嘌呤与另外一条链中的胸腺嘧啶配对,则另外一 条子链中胸腺嘧啶 =26%,而 T=( T1+T2)247。 2=( 18%+26%) 247。 2=22%.在双链 DNA 分子中, T+G=C+A=50%,则鸟嘌呤 =50%﹣ 22%=28%, D错误. 故选: C. 6.某丘陵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种群数量增长都符合 “J” 型增长模型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恢复力稳定性逐渐提高 C.若将上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的 C的食物比例由 A: B=1: 1调整为 2: 1(能量传递效率为 10%),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 C的数 量约是原来的 D.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跳蝻等害虫的种群密度,在对其进行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 【考点】 G3:生态系统的结构; 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F4: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群落的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群落演替时其优势种不断变换,生物多样性也不断增加.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 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定性就越高.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解答】解: A、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种群数量增长一般都符合 “S” 型增长模型,A错误; B、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B错误; C、设当食物由 A: B为 1: 1时, C的能量为 x,需要的 A为 x247。 10%+ x247。 10%247。 10%=55x.设当食物由 A: B为 2: 1 时, C的能量为 y,需 要的 A为 y247。 10%+ y247。 10%247。 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 55x=40y,则 y=,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 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 , C错误; D、蚜虫、跳蝻属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所以草地中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在对蚜虫和跳蝻进行生物防治的过程中存在着蚜虫、跳蝻与其天敌之间的信息传递, D正确. 故选: D. 三、非选择题 7.研究人员进行了探究不同光照对莴苣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并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有关的生理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水在莴苣种子的萌发初期主要以 自由水 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若用 H218O浸润种子,则有氧呼吸过程中 18O的转移途径是 H218O→C 18O2 . ( 2)萌发过程中,种子内激素的种类和含量发生了变化,进而通过对 基因的表达(基因组的表达、转录翻译) 进行调节,使细胞中蛋白质的含量也发生改变. ( 3) 26℃ 下,将莴苣种子交替在红光( R: 1min)和远红光( FR: 4min)下连续曝光处理后,种子萌发率如表: 组别 1 2 3 4 光处理 R R﹣ FR R﹣ FR﹣ R R﹣ FR﹣ R﹣ FR 萌发率 70% 6% 74% 6% ① 本实验 不能 (填 “ 能 ” 或 “ 不能 ” )说明红光对种子的萌发起促进作用,原因是 缺少黑暗处理的对照组 . ② 分析实验中光处理情况可判断:种子萌发率的高低由 最后一次光照 决定. 【考点】 3L: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细胞中的水以两种形式存在:自由水和结合水,其中自由水与新陈代谢的旺盛程度有关,结合水的含量与植物的抗逆性有关.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 ,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 1)种子萌发时,首先需要水浸泡,从而增大自由水的含量,自由水含量越多,新陈代谢越旺盛.若用 H218O 浸润种子,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中,丙酮酸和水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即 18O的转移途径是 H218O→C 18O2. ( 2)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萌发过程中,种子内激素的种类和含量发生了变化,进而通过对基因的表达(基因组的表达、转录翻译)进行调节,使细胞中蛋白质的含量也发生改变. ( 3) ① 由于本实验缺乏黑暗处理的对照组,因此不 能说明红光对种子的萌发起促进作用. ② 通过观察红光和远红光交替照射后种子萌发的情况,来判断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据表中数据很容易看到萌发率与最后一次的照光的类型有关. 故答案为: ( 1)自由水 H218O→C 18O2 ( 2)基因的表达(基因组的表达、转录翻译) ( 3) ① 不能 缺少黑暗处理的对照组 ② 最后一次光照 8.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利用溶酶体选择性清除自身受损、衰老的细胞器,或降解过剩的生物大分子,释放出游离小分子供细胞回收利用的正常生命过程.如图是细胞自噬的两种途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 1)溶酶体内水解酶的最适 pH在 ,但是细胞质基质的 pH一般是 .这种差异能防止溢出的水解酶 对细胞自身结构的破坏 . ( 2)途径 Ⅰ 体现了生物膜具有 一定流动性 的结构特点.浸入细胞内的病菌可通过途径 I 被清除. ( 3)过剩蛋白质不与介导分子结合很难进入溶酶体,这说明介导分子与溶酶体膜受体蛋白之间存在 信息传递(信息交流、特异性识別、识别) .哺乳动物在冬眠时细胞内介导分子明显增多的原因是 冬眠动物不再进食,需要介导分子引导过剩的生物大分子自噬,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游离的小分子)营养物 质 . 【考点】 2E: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2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24: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溶酶体中酶的适宜 pH为 5左右,而细胞质基质中的 pH较高,因此即使溶酶体中的酶泄露到细胞质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