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丙图植株相当于是 SCK 基因杂合子,其产生的配子中有 含有 SCK 基因.据此答题. 【解答】 解: A、甲图植株产生的配子均含有 SCK 基因,因此其自交后代均含有抗虫基因,F1中都是抗虫植株, A错误; B、乙图植株产生的配子中有 含有 SCK 基因,因此,乙图个体与正常水稻进行杂交,子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 1: 1, B 错误; C、丙图个体减数分裂产生 的配子有 含 SCK 基因, C 错误; D、由于丙图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 含 SCK 基因,因此,丙图个体自交, F1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 15: 1, D 正确. 故选: D. 5.将全部 DNA分子双链经 32P 标记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 2N)置于不含 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 4 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 32P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 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含 32P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 1 C.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 32P,则 一定进行有丝分裂 D.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 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 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 DNA的双链)、能量( ATP 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解答】 解: A、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一次有丝分裂后,都含有标记;当细胞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时,染色单体随机分开,具有 32P 标记的染 色体也随机进入 2 个细胞,所以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 4 个子细胞中,含 32P 染色体的子细胞 2个或 3 个或 4 个, A错误; B、若进行减数分裂,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 4 个子细胞,说明 DNA只复制一次,因此含 32P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一定为 1, B 正确; C、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含 32P,则一定进行减数分裂, C 错误; D、若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不都含 32P,则一定不是进行减数分裂, D 错误. 故选: B. 6.图甲是 DNA复制示意图,其中一条链首先合成较短的片段(如 a a2, b b2等),然后再由相关酶连接成 DNA长链;图乙是基因表达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复制起点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可起始多次 B.图甲中连接 b1与 b2片段的酶是 RNA聚合酶 C.图乙过程 ①的编码链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有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图乙过程 ②中能与物质 b 发生碱基配对的分子含有氢键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图甲为 DNA复制过程,图乙为转录和翻译过程, ①为转录过程, ②为翻译过程,其中 a 为 DNA, b 为 mRNA, c 为 tRNA.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 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 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 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 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 DNA聚合酶等)、 ATP 酶( RNA聚合酶等)、 ATP 酶、 ATP、 tRNA 产物 2 个双链 DNA 一个单链 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 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 T T﹣ A C﹣ G G﹣ C A﹣ U U﹣ A C﹣ G G﹣ C A﹣ U U﹣ A C﹣ G G﹣ C 遗传信息传递 DNA﹣﹣﹣﹣ 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解答】 解: A、由于一个细胞周期中 DNA只复制一次,故图甲中复制起点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只起始一次, A错误; B、图甲中连接 b1与 b2片段的酶是 DNA聚合酶, B 错误; C、图乙过程 ①转录的编码链中除了末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其余每个脱氧核糖均连 有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C 错误; D、图乙过程 ②为翻译过程,其中能与物质 bmRNA发生碱基配对的分子为 tRNA,含有部分双链,故含有氢键, D 正确. 故选: D. 7.下列有关染色体、 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 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 B.基因一般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一个 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染色体是 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 1 个 或 2 个 DNA分子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与 DNA的关系. 【分析】 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而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解答】 解: A、在 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和一个碱基,故 A错误; B、基因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一个 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故B 正确; C、基因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且脱氧核苷酸 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也决定了基因的特异性,故 C 正确; D、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 DNA的主要载体,且一条染色体上含有 1 个(间期或末期)或 2 个 DNA分子(分裂期),故 D 正确. 故选: A. 8.如图为某真核生物 X 基因表达时出现的两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X 基因中磷酸基因数目是正常蛋白质氨基酸数目的 6 倍 B.若异常 mRNA编码合成了蛋白质,则该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可能比正常蛋白质的少 C.若 X 基因发生了突变,一定不会出现与图中基因表达情况一样的结果 D.剪接体的组成 成分均在细胞质中合成,对 hnRNA进行剪接发生在细胞核中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真核生物 X基因表达时出现的两种情况.图中 ①为转录过程;②表示剪接体剪接 hnRNA形成 mRNA的过程; ③精准间接形成的 mRNA翻译形成正常蛋白质.异常 mRNA会被检测出并分解,不会翻译形成蛋白质. 【解答】 解: A、真核细胞中,基因的编码区包括内含子和外显子,只有外显子能编码蛋白质,因此 X 基因中磷酸基因数目比正常蛋白质氨基酸数目的 6 倍大, A错误; B、异常 mRNA中含有未减尽的核苷酸片段,若其编码 合成了蛋白质,则该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可能比正常蛋白质的少, B 正确; C、若基因突变发生在内含子上,则不会改变基因表达情况, C 错误; D、剪接体由蛋白质和 RNA组成,其中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而 RNA不一定在细胞质中合成, D 错误. 故选: B. 9.烟草是雌雄同株植物,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杂合子,这是由 S基因控制的遗传机制所决定的,如果花粉所含 S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 S 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如下图所示(注:精子通过花粉管输送到卵细胞所在处完成受精),研究发现, S 基因包含控制合成 S 核酸酶和 S 因子的两 个部分,前者在雌蕊中表达,后者在花粉管中表达,传粉后,雌蕊产生的 S 核酸酶进入花粉管中,与对应的 S 因子特异性结合,进而将花粉管中的rRNA降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烟草的 S 基因分为 S S S3等 15 种之多,它们之间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S 基因的种类多,体现了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为物种的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C.基因型为 S1S2和 S2S3的烟草间行种植,子代基因型比值为 S1S3: S2S3: S1S2=1: 1: 1 D.花粉不能伸长的原因可能是细胞中无法合成蛋白质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 【分析】 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生物体内不同细胞中的 mRNA和蛋白质种类有所区别. 【解答】 解: A、烟草的 S 基因分为 S S S3等 15 种基因,是一组复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且由于是一组复等位基因,所以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A正确; B、烟草的 S 基因种类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这体现了变异的不定性,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 富的原材料, B 正确; C、由题意可知,当花粉所含 S基因种类和母本相同时,就不能完成花粉管的伸长.现在 S1S2和 S2S3间行种植,就有两种交配方式: ①S1S2♂ S2S3♀ 和 ②S1S2♀ S2S3♂ , ①中的花粉 S2与卵细胞的 S 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花粉只有 S1一种类型,后代有 S1S2和 S1S3数量相同的两种; ②中的花粉 S2与卵细胞的 S 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花粉只有 S3一种类型,后代有 S1S3和 S2S3数量相同的两种,所以子代S1S3: S2S3: S1S2=2: 1: 1, C 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 “S 基因包含控制合成 S核酸酶和 S 因子的两个部分,前者在雌蕊中表达,后者在花粉管中表达,传粉后,雌蕊产生的 S 核酸酶进入花粉管中,与对应的 S 因子特异性结合,进而将花粉管中的 rRNA降解 ”可知, rRNA是核糖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花粉管中的 rRNA降解后,缺少核糖体,无法合成蛋白质,花粉管不能伸长, D 正确. 故选: C. 10.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 H2PO4﹣ /HPO42﹣ 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 体细胞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考点】 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 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机体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节(如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使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 解: A、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故 A错误. B、机体中含有 H2CO3/NaHCO 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而使 pH 相对稳定.故 B 错误. C、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是机体细胞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场所.故 C 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节,是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故 D 正确. 故选 D. 11.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B.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 的含量相等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可以实现物质的相互渗透,组织液中的水分和小分子蛋白质可以进入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回流入血液 【解答】 解: 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A正确; B、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 B错误; C、血浆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 进入组织液, C 正确; D、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也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D 正确. 故选: B. 12.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 “内脏神经 ”的神经调节,又有 “肾上腺素 ”的激 素调节;作用是 “使心率加快 ”,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 【解答】 解: A、根据题意 “该激素可用于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