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20xx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O C.向 Ca( HCO3) 2溶液中滴加过量的 NaOH溶液: Ca2++HCO3﹣ +OH﹣ ═CaCO 3↓+H 2O D.用 FeCl3溶液腐蚀铜线路板: Cu+Fe3+═Cu 2++Fe2+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氢氧化亚铁不 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 B.氢氧化铝属于两性氢氧化物,能和强碱反应但和弱碱不反应; C.向 Ca( HCO3) 2溶液中滴加过量的 NaOH溶液,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钠和水; D.转移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 【解答】解: A.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化学方程式 4Fe( OH)2+2H2O+O2═4Fe ( OH) 3为,故 A正确; B.氢氧化铝属于两性氢氧化物,能和强碱反应但和弱碱不反应,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 OH) 3↓+3NH 4+,故 B错误; C.向 Ca( HCO3) 2溶液中滴加过量的 NaOH溶液,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Ca2++2HCO3﹣ +2OH﹣ ═CaCO 3↓+2H 2O+CO32﹣ ,故 C错误; D.转移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离子方程式为 Cu+2Fe3+═Cu 2++2Fe2+,故 D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为高频考点,明确物质性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是解本题关键,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易错选项是 BC. 6. mg铁粉与含有 H2SO4的 CuSO4溶液完全反应后,得到 mg 铜,则参与反应的 CuSO4与 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7: 1 B. 1: 7 C. 7: 8 D. 8: 7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发生反应: Fe+CuSO4═FeSO 4+Cu, Fe+H2SO4═FeSO 4+H2↑ ,得到 Cu的质量与 Fe的质量相等,说明 Fe与硫酸铜反应中固体增重等于与硫酸反应的 Fe的质量,令与硫酸反应的Fe的质量为 56g,根据方程式计算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硫酸的物质的量,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得到 Cu的质量与 Fe 的质量相等,说明 Fe 与硫酸铜反应中固体增重等于与硫酸反应的 Fe的质量, 设与 硫酸反应的 Fe的质量为 56g,则: Fe+CuSO4═FeSO 4+Cu 固体增重 1mol 64g﹣ 56g=8g n( CuSO4) 56g 故 n( CuSO4) = =7mol, Fe+H2SO4═FeSO 4+H2↑ 56g 1mol 故参加反应的硫酸铜与硫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7mol: 1mol=7: 1,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有关计算,难度中等,注意利用质量差量法分析解答,侧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 7.为测定镁铝合金样品中铝的含量,进行下列实 验:取一定量合金,加入 •L﹣1稀硫酸,合金完全溶解,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 560mL;再加入 •L﹣ 1NaOH溶液至沉淀质量恰好不再变化,用去 400mL NaOH溶液.则所取样品中铝的物质的量为( ) A. mol B. mol C. mol D. mol 【考点】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专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镁铝合金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硫酸铝与氢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 mol•L﹣ 1 NaOH溶液至沉淀质 量恰好不再变化,铝离子转化为偏铝酸根、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此时溶液中溶质为 Na2SO NaAlO2,根据硫酸根守恒有 n( Na2SO4) =n( H2SO4),根据钠离子守恒有 n( NaOH) =2n( Na2SO4) +n( NaAlO2),据此计算 n( NaAlO2),再根据铝原子守恒n( Al) =n( NaAlO2). 【解答】解:镁铝合金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硫酸铝与氢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 mol•L﹣ 1 NaOH溶液至沉淀质量恰好不再变化,铝离子转化为偏铝酸根、镁离子转化 为氢氧化镁沉淀,此时溶液中溶质为 Na2SO NaAlO2,根据硫酸根守恒有 n( Na2SO4) =n( H2SO4)=, 根据钠离子守恒有: n( NaOH) =2n( Na2SO4) +n( NaAlO2),故 n( NaAlO2) =﹣ 2= ,根据铝原子守恒: n( Al) =n( NaAlO2) =,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的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发生的反应原理、利用守恒进行计算是解题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 析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二、解答题(共 4小题,满分 58分) 8.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可有效地减少污染,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的要求.某学生按下列操作做一个实验:在一块下衬白纸的玻璃片的不同位置分别滴加浓度为 、 KI(含淀粉溶液)、 NaOH(含酚酞)、 FeCl2(含 KSCN)溶液各 1滴,每种液滴彼此分开,围成半径小于表面皿的圆形(如图所示),在圆心处放置 2粒芝麻粒大小的 KMnO4晶体,向 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再立即将表面皿盖好. ( 1)请配平 e处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KMnO 4+□H Cl(浓) ═□KCl+□MnCl 2+□Cl 2↑+□H 2O ( 2) e处反应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5 . ( 3) b处的实验现象为 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 d处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Cl2+Cl2═2FeCl 3 . ( 4) c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2OH﹣ ═Cl ﹣ +ClO﹣ +H2O ,标准状况下,当有 Cl2被 NaOH溶液吸收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 5)通过该实验能否比较 Cl FeCl KMnO4三种物质氧化性的强弱。 能 (填 “ 能 ” 或“ 不能 ” ),若能,其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KMnO4> Cl2> FeCl3 .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 1)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把盐酸氧化生成氯气,自身被还原生成氯化锰,据此写出反应方程式; ( 2) 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l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 3) b处氯气能置换出碘,碘遇淀粉变蓝色, d处氯气能氧化氯化亚铁生成氯化铁,氯化铁和硫氰化钾溶液反应使溶液呈血红色; ( 4)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结合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计算; ( 5)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解答】解:( 1)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把盐酸氧化生成氯气,自身被还原生成氯化锰,所以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 2O,离子方程式为 2MnO4﹣+16H++10Cl﹣ ═2Mn 2++5Cl2↑+8H 2O,故答案为: 2MnO4﹣ +16H++10Cl﹣ ═2Mn 2++5Cl2↑+8H 2O; ( 2) 2MnO4﹣ +16H++10Cl﹣ ═2Mn 2++5Cl2↑+8H 2O中, 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l元素的化合价升。宁夏银川市20xx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相关推荐
C ①③ D ②④ 23.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通过对当时 已有的几何学知识的搜集、鉴别与梳理,以其独创 的公理化方法,完成巨著《几何原本 ,使零散的知识由此系统化为演 绎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创新。 欧几里得的成 功表明 ① 知识创新需要对已有知识的扬弃 ② 知识创新是已有知识积累的量变 ③ 知识创新需要新思路、新方法 ④ 知识创新需要 与旧知识彻底决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A、 8x+4=12x B、 9m- 8m=1 C、 2x3+3x3=5x6 D、- b2- b2=- 2b2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60500000 正确的是( ) A、 605105 B、 105 C、 108 D、 107 2某水果店规定,如果购买苹果不超过 10 千克,那每一千克售价3 元,如果超过 10 千克,那么超过部分每千克降低 10%,某人购买 48 千克苹果,他应付的钱为( )
异性,基因突变,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的关系,细胞分化的实质,对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产生渴觉 B.发生膝跳反射时,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双向传导的 C.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人体血糖浓度 D.神经冲动通过突触传递时,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考点】
D. 1molG 与足量 NaHCO3 溶液反应放出 2molCO2 ( 4) D与足量的 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符合下列条件的 C 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且含有两个甲基 FeCl3 溶液发生显色 反应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 4 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 6:2:1:1 的是。 ( 6)已知:苯环上有烷烃基时,新引入的取代基连在苯环的邻对位;苯环上有羧基时
据此完成 2122题。 21. 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 丁 乙丙甲 B. 甲乙丙丁 C. 丁丙甲乙 D. 甲丙乙丁 28日 28日 2日 8日 早在 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 “ 气象战 ” 技术就已经被娴熟运用,留下许多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2324题。 23.赤壁之战,诸葛亮立军令状,三日内赶制十万羽箭。 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
被戴高乐否决,戴高乐担心担心英国成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 经过几年的努力,英国 1973年才最终加入欧共体。 —— 何梦吉《英国脱欧原因探析》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特点以及经济政策发生演变的原因。 ( 13 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 加入欧共体的背景;分析英国加入欧共体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 12 分) 41.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