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考地理难点突破攻略内容摘要:

年中最短, 12月 22日达一年中最长。  南回归线以南:南回归线以南太阳终年北射,正午日影始终朝南;纬 度越高,日影越长; 12月 22日达一年中最短, 6月 22日达一年中最长。 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时,在南北回归线内,太阳有直射、南 射和北射。 正午日影有时无、有时向南、有时向北;长短由正午太阳高 度决定。 任何时候日影始终朝南或北 ,且日影长短无日变化。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 ●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 (纬度差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 如下图中 D折线所示。 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如下图中 C折线所示。 春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 如下图中 E折线所示。 ● ①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 90176。 ,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如下图 A。 ② 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 90176。 ,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如上图 B。 ③ 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 90176。 ,全年没有太 阳直射现象。 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如上图 C。 ④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每年夏至日 (6月 22日 )正午太阳高度 达最大值,冬至日 (12月 22日 )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如下图 A所示。 ⑤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每年冬至日 (12月 22日 )正午太阳高 度达最大值,夏至日 (6月 22日 )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如上图 B所 示。 ● ① 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 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如下图 A)。 ② 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 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上图 B)。 ③ 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 , 太阳高度角为 90176。 ;从直射点 开始 , 太阳高度向四周降低 , 呈同心圆分布 (即等太阳高度线 );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0176。 例如 太阳直射在 15176。 S、 60176。 W时 , 太阳高度的分布如右图所示。 ④ 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 23176。 26′。 南北半球热 带地区介于 23176。 26′ 和 46176。 52′ 之间 ,具体度数是 (当地纬度+ 23176。 26′)。 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 46176。 52′。 南北半球寒带地区介于 23176。 26′ 和 46176。 52′ 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例 (2020全国文综卷 Ⅱ)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 (1)~(2)题 (1) 若该图表示上半年 a、 b两月 (a月早于 b月 ),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176。 N,66176。 N,40176。 N,40176。 S 176。 S,66176。 S,40176。 S,40176。 N 176。 N,66176。 N,0176。 ,40176。 S 176。 S,66176。 S,0176。 ,40176。 N (2) 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①②③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①②③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 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 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3) ① 地在 a月与 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 a与P b的关系应符合 <P a/P b<1 a/P b=0 a/P b=1 a/P b>1 第 (1)题: 从题意得出上半年①②③的昼长在增加,即位于北半球,④地 在缩小,即位于南半球,并且四地中没有一地位于赤道。 由此,选项显 而易见。 (A) 【 解析 】 第 (2)题: A、 B选项均明显错误, C选项主要是学生要弄清纬度越低,昼夜 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小,四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的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