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内容摘要:

响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但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据统计,从 1929年 7月到 1930年 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 20%,马减少了 13%,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政策 主要表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制度 流通领域 经济体制 政治方面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经济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个人高度集权 毛泽东在 《 论十大关系 》 中评论说: “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 …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那有这样的道理。 ” 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情况和毛泽东的评论,谈谈“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⑴ 利:①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成为工业强国; ②为反法西斯胜利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③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而且培养大批专家。 ⑵弊端:①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 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④ 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⑤ 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 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 „„ 问题 苏联 “ 无法继续前进 ” 的原因 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 农业的相对落后; ③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④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 „„ 赫鲁晓夫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问题 此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赫鲁晓夫改革存在什么弊端。 体现在哪些措施。 结果如何。 ㈠ 弊端: ①没有突破旧体制 ② 脱离实际、盲目性大 ③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④没有结合国情 ㈡措施: ① 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② 政治上全面批判斯大林。 ㈢结果: 1964年赫 鲁晓夫 黯然下台, 改革没有成功。 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 „„ 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勃列日涅夫 问题 “ 列车正在运行” 的含义是什么。 20世纪 60年代后期至 70年代前期,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