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内容摘要:

伟 大的 历 史 转 折 改革开放 改革 开放:对外开放 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城市:国企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人民公社的弊端(历史因素) 安徽、四川自然灾害严重 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 原因 安徽等省农民的首创精神 1950年- 1952年 土地改革, 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1953年- 1956年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 合作化 道路 1958年- 1983年 人民公社制度 1978年至今 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 农村改革前后 改革前 改革 实质 经营体制 购销体制 管理体制 产业结构 高度集中平均分配 联产承包责任制 政社合一 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改变经营权和分配原则 管理和生产分开, 农民有生产自主权 设乡、镇政府, 村民委员会 单一的农业 发展乡镇企业 调整产业结构 意义: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全国农业大发展; 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使农民脱贫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