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内容摘要:
: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 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 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 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高三历史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相关推荐
答案: 重点内容解读及考察反馈 3.( 2020年江苏卷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 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 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 引沁水南这于河,北通涿县。 自是丁男不 供,始以妇人从役。 —— 《 通典 》 卷十 《 漕运 》 材料二 (通济渠和邗沟开通后 )水面阔四 十步,通龙舟, „
民族关系: 五胡内迁(自东汉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 刘渊反晋、匈奴灭西晋 东晋十六国 十六国 彼此攻战,破坏严重 各族交往,融合加速 前秦一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北方分裂。 东晋( 317420年) 南北大地主联合拥戴司马睿建东晋( 317年) 士族制度充分发展 偏安东南:不支持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后收复黄河以南; 刘裕灭东晋( 420年) 南北朝 北朝( 439581年) 政权更替:北魏
伟 大的 历 史 转 折 改革开放 改革 开放:对外开放 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城市:国企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人民公社的弊端(历史因素) 安徽、四川自然灾害严重 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 原因 安徽等省农民的首创精神 1950年- 1952年 土地改革,
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目录 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
• 不利条件 – 气温低 – 无霜期短 – 降水少 青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耐寒 高原种植业 温暖 温凉 寒冷 寒冻 3000m 4000m 4500m 5000m 青稞、冬小麦 青稞、春小麦 青稞 喜温凉农作物: 青稞、小麦、豌豆 无 重要农业区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江谷地 种植的农作物是否可以高产。 为什么。 思考: 重要农业区分布在何处。 原因。 高寒牧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