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xx年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内容摘要:

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上升而上升,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不再随着底物浓度上升而上升. 注射疫苗后的时间与血清中相 应抗体的浓度先增加后减少. 【解答】解: A、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不同浓度生长素调节茎的生长速率的曲线应该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A错误; B、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上升而上升,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不再随着底物浓度上升而上升,此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酶的量, B正确; C、注射疫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浓度先增加后减少, C错误; D、神经冲动产生时动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先上升后下降, D错误. 故选: B. 5.下列 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正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慢 C.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考点】 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 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解答】解: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A正确;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恋系统恢复的快, B错误; C、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当地物种,降低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错误; 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D错误. 故选: A. 6.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需原癌基因的严格调控 B.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会大量利用碱基 T和碱基 U C.进行有丝分裂的体细胞中不含有性染色体 D.染色体数目与 DNA分子数目始终保持相同 【考点】 47: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5A: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 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 2N): (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 4N),平时不变( 2N); ( 2) DNA变化:间期加倍( 2N→4N ),末期还原( 2N); (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 0→4N ),后期消失( 4N→0 ),存在时数目同 DNA. 【解答】解: A、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因此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需原癌基因的严格调控, A正确; B、 T是合成 DNA的原料, U是合成 RNA的原料,分裂期不再进行 DNA和 RNA的合成,但分裂间期会进行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会大量利用 T与 U, B错误; C、人体有丝分裂的体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 C错误; D、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目与 DNA分子数目之比为 1: 2, D错误. 故选: A. 二、非选择题(共 4小题,满分 39分) 7.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 温度 ( ℃ )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 O2释放量( mg/h) 黑暗中 O2吸收量( mg/h) ( 1)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 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多少、光照时间、光照强弱、光照成分、温度、无机盐、 pH (至少答出两项), 温度 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 2)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 25℃ ;每天交替进行 12小时光照、 12小时黑暗,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温度是 20℃ . ( 3)该实验的装置见图: 光照条件下测定数据时,甲溶液为 二氧化碳缓冲液(碳酸氢钠溶液) .为了防止光照引起小室内气体的物理性膨胀或收缩所造成的误差,必 须要设置对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校正.对照组应如何设置。 同样大小死叶片,其余保持相同 . 【考点】 3L: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图中自变量为温度,本题是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在读表时,要明确光照下吸收 CO2的量为净吸收量,即净光合作用量;黑暗中放出 CO2的量代表的是有机物的消耗量,也代表呼吸作用强度. 【解答】解:( 1)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多少、光照时间、光照强弱、光照成分、温度、无机盐、 pH.根据表格中数据可推知: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 2)表中光照 下吸收 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 CO2量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在持续的光照下,表中数据表明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在是 25℃ .有机物积累量 =光照下积累的有机物量﹣黑暗下消耗的有机物量,故每天光照 12 小时,黑暗 12 小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