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册综合复习内容摘要:

阶段 (B) (D) (C) 【 考例 2】 ( 2020山东)从 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 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 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图 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 9是我国 1980年和 2020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 1)读图 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 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 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 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 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答案一合理。 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 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考点 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①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②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1)建筑布局( 2)建筑结构( 3)建筑风格( 4)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 【 例 1】 ( 2020江苏)火炬在中国境内传递过程中,将经过 “ 乌鲁木齐 ―敦煌 ―银川 ―西安 ” 四个城市。 与上述城市相匹配的景观依次是: ① 大漠深处的丝路重镇 ② 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域名城 ③ 城池壮观的历史古都 ④ 渠水环绕的塞外江南 A.①一②一③一④ B.②一④一③一① C.②一①一④一③ D.④一①一②一 ③ (C)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 考点 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①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②运用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考点 2: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农业生产对地形、土壤、水文、气候、植被、市场、交通运输等方面来分析。 【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 区位因素 对农业的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光、热、水及组合情况、气象灾害) 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耕作制度 地形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且不宜水土保持,但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等;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 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水源 影响农业的灌溉、对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容易腐烂变质,需要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机械(科技水平) 冷藏保鲜技术、耕作的机械化程度 政策 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例如我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劳动力 数量和质量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蓄业 混合农业 地中海农业(园艺业) 种植园农业 典型地区分布、主要产品、主要特点、区位条件分析 主要特点包括:生产部门、生产规模、单位面积产量、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等 考查方式: 以示意图、坐标图和相关资料等来考查农业的分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结合区域地形图、气候资料等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区位条件。 3.结合一定的背景材料,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世界粮食问题 4.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重大社会问题,体现地理学的实用性。 【 例 1】 ( 2020全国卷 Ⅰ ) 张某承包了 ,种植结构变化如图 1。 当地 1月平均气温 3℃。 完成( 1) ( 2)题。 ( 1)张某承包了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B) (A) 【 例 2】 ( 2020江苏)图 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 15为 “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 不利影响:。 (2)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 答案:( 1)全年高温,作物生长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 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 ( 2)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保护耕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兴修水利,防灾减灾 【 例 3】 ( 2020天津)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 1)要解决 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 2)说明 b、 c、 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 3)据图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答案: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 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答案: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 答案: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二)工业 考点 1: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 与发展特点 ①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②运用案例,分析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考点 2: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从工业生产对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 ②从工业生产对人口、聚落、城市的分布等方面来分析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工农业基础、环境等 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环境 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 主导因素的变化:(钢铁工业为例)原料 — 交通 — 市场 工业区位选择 ①经济效益: 降低成本、利润最高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② 社会效益: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 ③环境效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工业联系 —— 工业集聚 —— 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①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②空间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利用廉价劳动力) 工业集聚:优点 —— 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工业地域:①自发形成与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②发育程度较低与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2)、工业分散 ①老工业区趋于饱和状态,资源缺乏,新建企业外迁 —— 不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