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诗歌与小说内容摘要:
工集资埋葬。 北宋的 柳永 和两宋之际的 李清照 是婉约派的代表。 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苏轼 ( 1037- 1101年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 ( 今属四川省 ) 人。 代表作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苏 轼 ( 1037- 1101年) 北宋著名词人,开创了豪放词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念奴娇 》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 .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苏轼像 “三苏祠” 苏轼的书法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靖康之难对于北宋末年的词人来说,是一次创深痛巨的灾难。 不少爱国词人通过多种多样的创作手法将国家民族的这次大灾难在他们的词作中反映出来。 朱敦儒 就是其中之一。 靖康元年( 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进逼朱敦儒的家乡洛阳,中原大地沉浸在血与火的深渊。 朱敦儒不得不背井离乡,加入了混乱的流亡队伍,开始了他艰辛的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这首咏旅雁的 《 卜算子 》 词就是借失群旅雁来反映他的流亡生活的。 这首词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以雁喻人,处处写雁,处处写人。 雁的遭遇,也就是作者自己和当时千百万人民的共同遭遇。 描写生动,形象鲜明。 最富创造力的女词人 _李清照 代表作 《 如梦令 》 《 声声慢 》 《 点绛唇 》 《 永遇乐 》 《 夏日绝句 》 李清照 ,自号易安居士,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的成就,在同代人中,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 宗主 的地位。 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 后人认为她的词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词有何特点。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 ,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 袜剗金钗溜 , 和羞走。 倚门回首 , 却把青梅嗅。 靖康之乱前 , 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她这时期的词 , 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 , 对自由的渴望。 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这首词的上片用 “ 慵整纤纤手 ” 、“ 露浓花瘦 , 薄汗轻衣透 ” , 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 、 额间鬓角挂着汗珠 、 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 、 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紧接着 , 词人转过笔锋 ,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 , 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 , 她自然而然地 、 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 , 光着袜子 , 害羞地朝屋里就跑, 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 , 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 “ 礼 ” 的心理和行动 ,逼真地摹写出来了。 但是 , 她害羞地跑到门边 , 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 , 而是 “倚门回首 , 却把青梅嗅 ”。 作品 不离自己的闺阁生活 , 虽无重大的社会价值 , 却打破了以男子代妇女言情的局限 , 在客观上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冲击。 《 永遇乐 》 : 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拈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李清照一生坎坷不平,飘泊无定。 她曾经沉浮尘世之情海,得失尽是泪,又历经国家政权更迭。 所以她的作品与其人生经历无不休息相关,在表现尘世之悲欢离合所突显的人的感情格外丰富。 《 永遇乐 》 李清照 诗不多;其风格与词截然不同,苍劲古朴,沉郁悲凉,更有 “ 压倒须眉 ” 之气,而且多从大处着笔,多以议论入诗,很有不为风气所左右的个性,最为著名的千古绝唱,乃是意在讽刺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的 《 夏日绝句 》 : 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虽纯为议论 , 但石破天惊 , 足以震聋发瞆。 辛弃疾 ( 1140年- 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代表作 《 菩萨蛮 .书 江西造口壁 》 《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 风格 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豪放派词人 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 辛弃疾的词最突出的内容是什么。 辛弃疾的词风与苏轼有何共同之处。 破阵子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 辛弃疾纪念馆 (山东省) 辛弃疾陵墓 (江西省) 陆游,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 ]著名爱国诗人, 12岁即能诗文, 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 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 , 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陆游的作战主张得不到实现,自己 也 遭 贬 陆游的诗词 : 陆游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 他的词思想内容与 辛弃疾 相似,表达了坚决抗金、反对议和、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词风以豪放为主,也有一些婉约缠绵的作品 《 钗头凤 》。 他是一个多产诗人,至今保存 九千三百余 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临终前的 《 示儿 》 诗: 他躺在病榻上,心里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两岸本是同一宗,风吼浪涛依然共。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设问: 有人说宋代文学的主要基调是 “ 爱国 、 忧国 、 悲愤 ”。 试从疆域及民族关系方面简要分析宋代文学具有这种基调的主要原因。 北宋统一 ,疆域缩小 ,如幽云十六州仍归于辽;南宋时 ,“规定东起淮水 、 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 ” , 疆域更加缩小 , 与唐代相比 ,相形见绌 ,宋人内心抱有遗憾。 所以宋人慨叹国耻国难的作品差不多跟宋王朝同时出现。 (6分 ) 对辽 、 西夏和金的侵扰是无力抵抗的 ,宋的统治者对外政策变得越来越软 ,采取给 “ 岁币 ” 甚至 “ 南宋皇帝向金称臣 ” 的办法来换取苟安。 宋词里所表现的爱国忧国的情绪越来越沉痛 、 激切。 特别是靖康之变后 ,悲愤的声音几乎成为南宋一百五十年文学的基调。 (7分 ) 元代散曲興盛之原因 做为诗体的散曲的出现 , 可追溯到十二世纪前的宋辽时代。 这时 , 在中国的北方 , 流传着一种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民间歌曲 , 这些民歌具有尖锐泼辣 、质朴鲜明 、 音韵粗犷 、 语言流畅等特点。 相传 , 当时的百姓踏着 “ 蓬蓬 ” 的鼓声节奏来歌唱这些民歌。 在这期间 , 一些文人吸取了这些民歌的营养 , 革新了原来的歌词 , 创造了新的歌曲形式 , 这就是流行于当时的讲唱文学 散曲。 元代商業繁榮 , 城市興起 , 文娛需求增加。 元朝城市經濟的發展為散曲的興盛準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 , 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演出的勾欄瓦肆 , 娛樂場所日益興旺 , 使唱曲演戲的歌妓 、 藝人 , 得以賴表演技藝為生 , 於是散曲得以大盛。 元代散曲的内容 元散曲的内容 , 大多抒写汉族知识分子在元蒙统治者重压下的愁苦郁闷 , 更有把写散曲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者。 再加上元代刑法森严 , 知识分子虽然对现实极端不满而不敢直言 , 只好采取曲折隐晦的手法。 因此 , 散曲内容多写山水宴饮 , 男女欢情 , 隐逸生活 , 或抒泄个人的牢愁 , 表现与世隔绝的闲情逸致与逃避现实 、 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有时甚至还有低级趣味 、 色情描写等。 但瑕不掩瑜 , 从总体上看 , 它是新兴的文体 , 闪耀着新思想的光芒:它表现了对元蒙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 常借古讽今 , 深刻暴露统治者的罪恶和社会的极端黑暗;它真切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 , 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之情;它反对封建包办婚姻 , 歌颂了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它描绘了大自然秀美的风光 ,表现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的热爱 , 等等。 元代戏曲壁画 杂剧陶俑 西域乐器传入 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和马致远。 他们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关汉卿是当时戏曲界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散曲大多描写离愁别恨、爱情生活,也有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思想性格的自我表白。 艺术风格以婉丽见长,语言清新,情调缠绵。 王实甫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杂剧家,他做过官,在勾栏瓦肆生活过。 他的曲文风韵优美,词章清丽,诗意很浓。 白朴,出生官宦人家,幼年曾遭国家之难,他一生放浪形骸,玩世不恭。 白朴的散曲现存有三十七首小令和四个套曲,其中有咏叹男女恋情的,有感叹人生无常的,也有描写自然景色的。 大都抒发了一种哀愁低沉的调子。 马致远也是著名杂剧家,他的杂剧 《 汉宫秋 》 曲辞相当优美,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是一首题为 《 秋思 》 的小令。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至今这首小令仍为许多中国人所熟知。 基础性练习 我们要透过 《 诗经 》 了解当时社会生活 , 最好是依据其中的 A 国风 B 大雅 C 小雅 D 颂 唐朝出现了大量以反映战火频仍的抗击少数民族贵族侵扰为主题的边塞诗歌。 但是从 “ 丈夫誓许国 ” ( 杜甫 《 前出塞 》 ) 和 “ 归来报天子 ” ( 王维 《 从军行 》 ) , 以及 “ 将军天上封侯印 , 御史台中异姓王 ” ( 岑参 《 九曲词 》 ) 中 , 可。高一历史诗歌与小说
相关推荐
争 瓜分狂潮 苦苦求索 开眼看世界 向西方学习 强国御侮 坚船利炮 开眼启迪 中体西用 仿造器物 西学落户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 变法通议 》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 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 《
,缺少稳定的政治环境 显著 发展 1927年到 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知识整合 栏目导引 必修 2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遭受摧残 抗战期间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陷入困境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 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美货的倾销 ,政府的通货膨胀、苛捐杂税等的打击 重获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
阶段 (B) (D) (C) 【 考例 2】 ( 2020山东)从 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 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 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图 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 9是我国 1980年和 2020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人是万物的尺度” ( 3)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局限性: 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 积极意义: ①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②是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起了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作用。 ③对后世(尤其是西方)有相当影响。 : 普罗泰格拉说: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评价不正确是
爱国主义精神,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闻一多 《 七子之歌 台湾 》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诗中“郑氏的英魂”、“酷炎的夏日”指什么。 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读史感悟 思考: 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为什么 “ 四百万人同一哭
新派将领们恰好成一强烈对比。 -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一卷 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 法国失败的原因。 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法国败亡的原因分析 军事理论落后,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新战术熟视无睹。 长期 绥靖政策 的推行,使法国国内民心涣散,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的签定,使德国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