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内容摘要:
( g ) + 5O2( g ) = 4CO2( g ) + 2H2O ( l ) ; Δ H =- 4 b k J mol- 1 B . C2H2( g ) +52O2( g ) = 2 CO2( g ) + H2O ( l ) ; Δ H =- 2 b k J mol- 1 C . 2C2H2( g ) + 5O2( g ) = 4CO2( g ) + 2H2O ( l ) ; Δ H =- 2 b k J mol- 1 D . 2C2H2( g ) + 5O2( g ) = 4CO2( g ) + 2H2O ( l ) ; Δ H = b k J mol- 1 第 5讲 │ 要点探究 B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为表示乙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燃烧热是指在 25 ℃ 、 101 k Pa 时 , 1 mol 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1 mol 乙炔完全燃烧生成 2 mol 二氧化碳 , 因此对应放出的热量为 2 b kJ。 B 正确。 [ 点评 ] 理解热化学内容重点要抓住两点 : ① 准确理解基本概念 , 如燃烧热强调可燃物与氧气反应 , 产物必须是稳定物质 , 燃烧热与参加反应的物质多少无关 , 它们对可燃物的限量为 1 mol , 反应热与催化剂无关等 ; ②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按步骤进行 , 对于同素异形体要注明物质名称 ; 比较反应热大小时要考虑其正 、 负号。 对于综合型的题目往往是看似简单 , 实际考查的面更广 , 思维量更大 , 如下面的变式题。 第 5讲 │ 要点探究 变 式题 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 A . 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 , 后者放出热量多 B . 由 H+( aq ) + OH-( aq ) = H2O ( l ) ; Δ H =- k J mol- 1可知 , 若将含 1 mol CH3COOH 的稀溶液与含 1 mol NaO H 的稀溶液混合 , 放出的热量小于 kJ C . 由 C ( 石墨 ) = C ( 金刚石 ) ; Δ H =+ kJ mol- 1可知 ,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 . 在 101 k Pa 时 , 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 , 放出 kJ 热量 , 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 g ) + O2( g ) =2H2O ( l ) ; Δ H =- k J mol- 1 第 5讲 │ 要点探究 B A 中 , 硫固体变硫蒸气要吸热 , A 不正确 ; B 中 , CH 3 COOH是弱电解质 , 电离时吸热 , 放出的热量小于 5 kJ , B 正确 ;C 中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能量低 , 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根据燃烧热的定义 , 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应为 : H 2 ( g ) +12O 2 ( g ) = H 2 O ( l ) ; Δ H =- k J mol- 1或 2H 2 ( g ) + O 2 ( g ) =2H 2 O ( l ) ; Δ H =- k J mol- 1, D 不正确。 第 5讲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的含义及计算 1 . 在理解燃烧热概念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 1 ) 规定在 1 01 k Pa 压强下测出热量,因为压强不定,反应热数值不相同。 ( 2 ) 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 1 m ol。 ( 3 ) 规定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为标准。 如: C → CO2, H → H2O ( 液态 ) , S → SO2等。 第 5讲 │ 要点探究 2 . 在理解中和热概念时注意以下几点: ( 1 ) 必须是碱和酸的稀溶液,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在相互稀释时会放热。 ( 2 ) 以生成 1 m ol 水为基准书写它们的热化学方程式。 ( 3 ) 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中和热均为 kJ m ol-1;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由于电离吸收热量,其中和热小于 kJ m ol-1。 第 5讲 │ 要点探究 3 . 反应热 ( 1 ) 影响反应放热 ( 或吸热 ) 多少的因素 ①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越多,反应放出 ( 或吸收 ) 的热量越多。 ②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同一物质的能量高低为:E ( s ) E ( l ) E ( g ) ,气态时分子的内能最高,状态由气 → 液 → 固变化时,会放热;反之吸热。 ③ 反应程度:对于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反应放出 ( 或吸收 ) 的热量越多。 ( 2 )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 Δ H ) 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 Δ H =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第 5讲 │ 要点探究 例 2 100 g C 不完全燃烧所得产物中 , CO 所占体积为1 /3 , CO2为 2/ 3 , 且 : C ( s ) +12O2( g ) == = CO ( g ) ; Δ H =- 1 k J/ m ol CO ( g ) +12O2( g ) == = CO2( g ) ; Δ。高一化学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相关推荐
的基本题型 B 500 C o t 0 700 C o C% (A) 0 v P V 正 逆 V (B) 0 T v V 正 逆 V (C) 0 P 10 C o 100 C o A 转 化 率 (D) 例 可表示为可逆反应 2A(g)+B(g) 2C(g) △ H< 0的图象是( ) ; 题型 1: 由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判断图像 练习 对于热化学方程式 : SO3(g)
总反应: 2NaCl+ 2H2O=2NaOH+ H2↑ + Cl2↑ 把精制的饱和食盐水加入阳极室;纯水(含有少量的 NaOH)加入阴极室。 通电时 ,H2O在阴极表面放电生成 H2, Na+ 穿过离子膜由阳极室进入阴极室 , OH- 不能通过离子膜 ,导出的阴极液体中含有 NaOH; Cl- 在阳极表面放电生成 Cl2, 电解后的淡盐水从阳极导出 ,可用于重新配制食盐水。 2. 电镀法精炼铜
俄天然气管道通向中国 德国天然气汽车 天然气灶 液化天然气公交车 四、合成材料 原料:。 合成材料基本特征:。 合成材料的合成原理:。 例如:乙烯合成聚乙烯 , 丙烯合成聚丙烯。 石油、煤、天然气 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加聚、缩聚 合成材料概况: 随着人类不断的文明和进步,人对天然材料的利用已不能满足很多方面的需要,于是就发生了一场材料的革命--人工合成材料; 合成材料的原料丰富
】 单质 化合物 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氧化物 …… 盐 酸 碱 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问题解决 P3 【 实践活动 】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 P3图 12作出树状分类图
热易分解。 2Al(OH)3 = Al2O3+ 2H2O 氢氧化铝 规律:难溶性的氢氧化物 相应的氧化物 +水 [主要成分 ]:氢氧化铝 [药理作用 ]:本品有抗酸、保护溃疡面等作用,效力较弱,缓慢持久。 本品在胃内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 另外本品还能形成凝胶,覆盖在溃 疡表面起机械保护作用。 [适用症 ]:主要用于胃酸过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不良反应 ]:长期水剂量服用,可致严重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