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参考版解析内容摘要:
力层级为理解 B。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 /不务其美 /身服不杂彩 /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 /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 寒 /不务其美身 /服不杂彩首 /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 /敬不务其饰衣 /足以掩形 /御寒不务其美 /身服不杂彩首 /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 /足以掩形 /御寒不务其美身 /服不杂彩 /首服不镂刻 【答案】 A 考点: 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意。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 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 4 分) (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 3 分) ( 3)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 3 分) 【答案】( 1) 那些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 ( 2) 大王希望招徕诸侯(或:使诸侯到来),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过分(或:错了)了。 ( 3)这样那么就算了。 即使这样,君子难道就不想要求得富贵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 1)句中“其”,那些;“为”,动词,可译为“搭建”;“以”连词,来。 ( 2)句中“致”, 使动用法,使„„到来,也可译为招徕;“过”。 过分(或:错误)。 ( 3)句中,“是”,这样;“虽”,即使;“独”,难道。 考点: 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 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 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 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 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 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 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 后来不居住 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 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 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 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 ,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 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 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 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 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过分了。 ”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 槀 邑。 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 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 使其力疲困,使 8 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 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 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 ”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 ”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 ,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 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 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 ”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 14.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 8 分) 水仙子 •• 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 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 1)分析“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 4 分) 【答案】运用了拟 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 展现出 湖上风雪翻飞 的 景象。 描绘出一幅壮观的 江天风雪行吟图。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 2)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 4 分) 【答案】 小令 开篇 两句交代了孤舟 夜 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 畔 ,灯火青荧,衬 托 出了 作者内心 的冷寂 孤独。 “朔风吹老梅花片 ”, 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听 到 朔风的劲烈 , 于是 “推开篷 ”细看究竟 , 却得到了 “雪满天 ”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 诗兴大发。 “一笑琅然 ”,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心情无比畅快豪爽。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 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 交代了孤舟碇 夜泊 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 “舟中 ”的题面。 “朔风吹老梅花片 ”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在 “夜泊洞庭边 ”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 “梅花片 ”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 结合题目的 “舟中 ”二字,则可发现。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山东卷,参考版解析
相关推荐
加上标点符号。 ( 6 分) 汽车 一定 太阳能 研制出 人类 将来 能 一位 是 爱迪生 伟大的 发明家 七、给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保持不变。 ( 6 分) 那么多星星,你怎么能数得清呢。 改成陈述句: 2 、种田人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新泰市常住人口为一百三十一点五九六万人写作( )。 三、辩一辩 (共 7 分) 在 S=vt 中, S 表示路程, v表示速度, t表示时间 ( ) 有一个角是锐角 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 ) a 7= a •7=7 a ( ) 在 中,去掉小数点后面的 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有一个角是 60176。 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 ) 用 10 厘米、 40
100- 55= 33+ 10- 3= 答对 6 题 答对 5 题 答对 4 题 答对 3 题 二、填空说一说 5 个一, 6 个十组成的数是( ),与它相邻的整十数是( )和( )。 1 元可以换( )个 5 角,也可以换( )个 1 角。 小胖有 8 角,妈妈又给小胖 2 角,现在小胖有( )元。 小胖( )时起床, ( )上第三节课, ( )睡觉。 右图表示( )个( )。 答对 9——
,读作: a垂直于 b。 点 A就是垂足。 ① 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方法。 答: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靠近直线, 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靠近直线上的点, 然后用笔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直线 (射线 ),在垂足处标出垂直符号。 ②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方法。 答: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 靠近直线,三角尺上的另一条边靠近直线外的点, 然后用笔沿这条边画直线 (射线 ),在垂足处标出垂直符号。
asure to keep the author happy. friendly way to make the author see what was good for him. joint effort to persuade the author both kindly and forcefully. may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from
央、国务院 2020年 11 月 4 日发布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平等保护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全面保护物权、债权、股权,及知识产权和其他各种无形财产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强化法律实施,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之所以出台 《意见》保护各种产权,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归有光“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