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xx-20xx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内容摘要:
上实验,乙同学第二次手抓住直尺位置的刻度值为 10 cm。 若从乙同学看到甲同学松开直尺,到他捏住直尺所用时间叫“反应时间”,取重力加速度 g= 10 m/ s2。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同学第一次的反应时间比第二次长 B.乙同学第 一次捏住直尺前的瞬间,直尺的速度约为 4 m/ s v/ ms- 1 t/ s O 2 - 2 1 2 3 4 5 6 O P Q N 打点计时器 小车 纸带 t t1 O x x1 x2 甲 乙 C.某同学的反应时间大于 s,则用该直尺将无法用上述方法测量他的反应时间 D.若将直尺上刻度值改为对应的反应时间值,则可用上述方法直接测出反应时间 13.甲、乙两物体均做直线运动,它们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x随时间 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在 0~ t1时间内,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物体做加速运动 B.甲、乙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C.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D.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14.一物 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 4 m/ s,若此后 1 s内位移的大小为5 m,那么该物体( ) A. 1s末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 10 m/ s B. 1s末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 14 m/s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 2 m/ 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 10 m/ s2 二、 实验 题 ( 12分) 15. ( 6分) 某同学在 “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 时,安装好实验装置,让刻度尺零刻度与弹簧上端平齐 , 在弹簧下端挂 1 个钩码,静止时弹簧长度为 l1,如图 1 所示,图 2 是此时固定在弹簧挂钩上的指针在刻度尺(最小分度是 1 毫米)上位置的放大图,示数 l1= ______cm。 在弹簧下端分别挂 2个、 3个、4 个、 5 个相同钩码,静止时弹簧长度分别是 l ll l5。 已知每个钩码质量是 50 g,挂 2个钩码时,弹簧弹力 F2= ______N(当地重力加速度 g= m/ s2)。 要得到弹簧伸长量 x,还需要测量的是 _。黑龙江省20xx-20xx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
相关推荐
football stars? A: Yes, I like Backham best. B: 13 do I. I’ m going to join a football club in order that I can play it more. A: That’ s a good idea. B: I’ m dreaming of being a football star 14
4号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 ( ) A.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B.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叶绿体 C.中心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D.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 ,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 质是蛋白质 B.每一种 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C.酶能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但本身不发生变化 D.酶能在生物内与体外催化作用 ,不能产生 ATP 的是 ( ) B.
子 — 林徽因 刘已青 ① 林徽因( 19021955),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 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得到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 20年代到40 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
白色沉淀是 BaSO3 B.向溴水中通入 SO2,溶液褪色,说明 +4 价硫具有还原性 C.将过量的 SO2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说明 SO2不能漂白石蕊 D.向 SO2水溶液中加入 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 H2SO3酸性强于 H2CO3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 A. SO2被硝酸氧化生成 SO42, SO42和 Ba2+反应生成 BaSO4沉淀
,且α∈( 0,π), ),2( ,求β的值。 ( 12分) 18.已知 16960cossin ,且 )2,4( ,求 sinθ和 cosθ的值。 ( 12分) 19.已知 )2xs in32x(c os23y ( 1)用五点法画出它的一个周期的闭区间上的简图。 ( 2)指出这个函数的周期,振幅,初相。 ( 3)指出这个函数的单调区间。 (
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张锦秋说: “ 我的建筑创作可以说是在追求一种 ‘ 和谐建筑 ’。 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审美意识,一方面善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突显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外来文化 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