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xx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内容摘要:

呆地站着。 远方,夕阳里,一棵硕大的梧桐树隐约可见,树旁一户人家屋顶的烟囱里,一缕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腾地飘着。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A.小说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 , 如秋葵被丈夫掴脸与村里别的媳妇遇此情况对比,突出了杨家屯一带的风俗习惯和该村媳妇的家庭地位。 B.秋葵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土路上一会儿掐一朵路边的野花,一会儿放下行李跳上土坡摘一把野枣给木根,表现了回娘家时的兴奋心情。 C.秋葵发现娘家所在的偏远深山天比以前蓝了,山也开始绿了起来,空气似乎更加温馨了,从正面表现了娘家人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善。 D.篇末描写娘家 “ 炊烟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纯朴那么亲切地向着满天的彩霞袅袅腾 腾地飘着 ” ,表现出秋葵看见娘家后感到熟悉与亲切。 E.小说关于秋葵三次回娘家而未能如愿的描写, 都 把秋葵家庭的变化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展现,既丰富了秋葵的形象,又给人以真实感。 (2) 小说中的秋葵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 (3) 小说是怎样叙述 “ 回娘家 ” 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8分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⑴ ~ ⑷ 题。 ( 25分)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 523任务”中。 那一年,屠呦呦 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 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 露头角。 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 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 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 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 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 事与愿违。 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 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 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 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 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 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 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 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 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 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 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 2020年出版的专著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 ,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 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 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 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 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 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 乙 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 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 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 100%。 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 了。 —— (节选自《北京日报》 2020年 10月 25日) 相关链接: ① 疟疾,又称为 “ 打摆子 ”。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 —— 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 金鸡纳霜 ”。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 —— 氯喹。 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 60 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 2020 年 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20年 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 金鸡纳霜 ” ,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 —— 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 ,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 “ 野之蒿 ” 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 53℃ 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 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E.早在公元前 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 “ 治疟疾寒热 ”。 ( 2) 屠呦呦 为 研制抗疟药物 ,在这个 过 程中做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 6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