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20xx届九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内容摘要:

独控制同一只电铃,且能让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区分出是哪位老人按铃呼叫的.下图中的四个电路,符合设想的是( ) A. B. C. D. 【考点】 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分析】 同一房间内两位老人都能单独控制同一只电铃,说明两开关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即为并联且电铃位于干路;值班室的工作人员能区分出是哪位老人按铃呼叫的,说明两开关支路应串联能识别的电路元件,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由电路图可知,两开关均可以独立控制 电铃,但无法区别是哪位老人呼叫,故 A不符合; B.由电路图可知,开关 S1闭合时会造成电源短路,故 B不符合; C.由电路图可知,两开关并联且电铃位于干路,两开关支路均串联一个灯泡,可以达到两位老人都能单独控制同一只电铃且工作人员能区分出是哪位老人按铃呼叫的,故 C符合题意; D.由电路图可知,开关 S1闭合时,灯亮,电铃不响,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9.如图所示电路,闭合开关 S,灯泡 L L2都发光.现将一根导线接在该电路中的某两个接线柱上,会导致两灯同时熄灭的是( ) A. a和 b B. c和 d C. e和 f D. g和 h 【考点】 电路的三种状态. 【分析】 用电器中有电流通过时,用电器能够工作; 将用电器两端用导线直接连接,会造成用电器短路,用电器不能工作. 【解答】 解: A、导线连接 a、 b两接线柱,灯泡 L2被短路,只有灯泡 L1工作.故 A不符合题意; B、导线连接 c、 d两接线柱,灯泡 L1被短路,只有灯泡 L2工作,故 B不符合题意; C、导线连接 e、 f两接线柱,相当于闭合开关,两灯都能发光,故 C不符合题意; D、导线连接 g、 h两接线柱,电源短路,两灯都不能发光(即两灯同时熄灭),故 D符合题意. 故选 D. 10.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A.闭合 S1,断开 S2, L1发光, L2不发光 B.闭合 S S2, L L2都发光 C.闭合 S2,断开 S1, L L2都发光 D. S S2都断开, L L2都不发光 【考点】 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 【分析】 根据两个开关的连接位置,结合电流流向法判断两个开关的通断导致的现象. 【解答】 解: A、闭合 S1,断开 S2,根据电流的流向可知,左侧导线和 L1并联, L1被短路,导线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电源短路,故 L L2都不发光,且会损坏电源;故 A错误. B、闭合 S S2,根据电流的流向可知,左侧导线与 L L2并联, L L2都被短路,两灯都不发光,且会损坏电源;故 B错误. C、闭合 S2,断开 S1,根据电流的流向可知, L L2并联, L L2都发光,故 C正确. D、 S S2都断开,根据电流的流向可知,只有 L1接入电路,所以 L1发光, L2不发光,故 D错误. 故选: ABD.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固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B.水和酒精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C.用干手器吹出的热风吹刚洗过的手,可以加快手上的水蒸发 D.打 开酒精瓶的瓶塞后,教室里弥漫着酒精味,这说明酒精分子不停地运动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子的热运动;比热容的概念. 【分析】 ( 1)分子之间存在着作用力,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故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分子之间存在着距离,不同状态的分子之间的距离不同; ( 2)根据吸热公式 Q=cm△ t,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比热容、质量和变化的温度有关; (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 4)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 解: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 子间存在间隙,当物体被挤压时,分子间的间隙变小,所以物体能够被压缩.由于固体、液体间分子间隙较小,同时分子间存相互作用的斥力,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阻止物体分子相互靠近,阻止分子间隙的减小,所以固体、液体很难压缩,故 A正确; B、根据吸热公式 Q=cm△ t,水和酒精升高相同的温度,但质量未知,无法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故 B不正确; C、干手器吹出热风,可使手上液态水的温度升高、空气流动速度加大,所以蒸发加快.故C正确 D、打开酒精瓶的瓶塞后,教室里弥漫着酒精味,是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 D正确. 故选 : ACD. 12.如图所示,某电子线路板上有一个由三个电阻 R R2和 R3构成的局部电路.已知通过R1和 R2的电流分别为 4mA 和 10mA,则通过 R3的电流可能是( ) A. 4mA B. 6mA C. 10mA D. 14mA 【考点】 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电阻并联,根据通过 R1和 R2的电流分别为求出 O点的电流,然后利用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求得通过 R3的电流. 【解答】 解:由图可知 R R R3的连接方式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R 1和 R2并联后,再和 R3串联,此时流过 R3的电流为 I=4mA+10mA=14mA; ②R 1和 R3并联后,再和 R2串联,此时流过 R3的电流为 I=10mA﹣ 4mA=6mA; ③R 2和 R3并联后,再和 R1串联,此时 R1的电流应该大于 R2的电流,而题目 R2中电流是 10mA,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故流过 R3的电流可能是 6mA或 14mA. 故选: BD. 二、填空题(本题共 12小题,每空 1分,共 32分) 13.湖水对周围气温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这是由于水的 比热容 较大;秋天漫步在湖边林荫道上,闻到阵阵桂花花香,这属于 扩散 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 分子不停地做 无规则运动 . 【考点】 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扩散现象. 【分析】 ( 1)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据此分析; (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解答】 解:( 1)水上公园水多,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昼夜的温差小,对周围气温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能; ( 2)闻到阵阵桂花花香,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 做无规则的运动. 故答案为:比热容;扩散;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4.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其总体积 小于 (选填 “ 大于 ” 、 “ 小于 ” 或 “ 等于 ” )混合前的总体积,此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 空隙 . 【考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析】 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回答: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并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解: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分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空隙.当把酒精和水混合以后,两种分子不发生化学反应,两 种物质的分子相互穿插渗透,进入彼此的分子空隙,所以总体积会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 故答案为:小于;空隙. 15.人体发热时常用湿毛巾敷在头部,过一段时间后,毛巾温度升高,体温降低,这说明 热传递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也说明水的 比热容 较大,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冬天手冷时,我们用搓手的方式使手变暖和,这是采用 做功 的方式来增加手的内能.用热水袋取暖,这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的. 【考点】 物体内能的改变. 【分析】 ( 1)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会减小,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反映了这种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比热容大的物质在质量相同、升温相同的情况下,其吸收的热量会更多. 【解答】 解:人体发热,人体温度高,用湿毛巾敷在头部,湿毛巾温度低;过一段时间后,毛巾温度升高,体温降低,是热传递改变了二者的内能.用水做传热介质,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相同情况,水能吸收或放出更多的热量,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点,在实际中应用很多,例如:汽车用水冷却发动机、暖气中用水做传热介质等.搓手使手变暖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加手的内能. 用热水袋取暖,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的. 故答案为:热传递;比热容; 做功;热传递. 16.一杯质量为 2kg,初温为 25℃ 的水,吸热后温度升高了 50℃ ,所吸收的热量为 105 J,假若用热值为( q 煤 =3 107J/kg)的煤来加热需用煤为 14 g(无热量损失).为了减少煤碳燃烧对环境的污染,我市要求推广使用天然气,天然气燃烧时,将 化学 能转化为内能. 【考点】 热量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