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xx届高三第7次月考试题文综历史内容摘要:

40. (25分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 , 省刑罚 , 薄税敛 , 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 入以事其父兄 , 出以事其长上 ,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若民 , 则无 恒产 ,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 放辟邪侈 , 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 ,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 (陷害 )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 , 罔民而可为也。 ” ——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 夫仁政 , 必自经界始 , 经界不正 , 井地不均 , 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 —— 《孟子 滕文公上》 材料二 什么是宪政。 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为依据 , 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 , 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 全球宪政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先有 宪政的实践 , 后形成成文的宪法。 但就目前世界各国来看 , 有的国家是实行了宪政 , 但没有宪法 , 例如英国在 1215年 , 国王 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 , 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 限制国王征税权力 , 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等 , 1628 年之后 , 英国又制定了《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 ,形成了英国独特的不成文宪法体系。 所以有人说英国是实现了宪政但是没有宪法。 而有的国家具有宪法 , 也实行宪政。 例如法国、美国等等。 —— 摘自李学俊《齐国革命与中国宪政》 材料三 1945 年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 , 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 , 即:历史上许多王朝 , 农民领袖 ,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 , 没有一事不用心 ,没有一人不努力。 团结奋斗时 , 节节胜利 , 兴旺发达;而一旦胜利 , 争权夺利 , 昏庸无道 ,急转直下 , 土崩瓦解。 一部历史 , “ 政怠宦成 ” 的也有 , “ 人亡政息 ” 的也有 , “ 求荣取辱 ”的也有。 总之 , 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并向毛泽东提出希望现在中共能够找到一条新路 ,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听了以后 , 非常明确地回答: “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 我们能 够跳出这个周期律。 这条新路 , 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 才不会人亡政息。 ” —— 摘自《黄炎培和他的 “ 历史周期律 ” 》 (1)根据材料一归纳 , 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 “ 仁政 ”。 (4分 ) __政治上以民为本 , 实行轻徭薄赋 , 省刑减罚的政策;经济上必须让人民 “ 有恒产 ” ,分配土地给人民并确定经界。 (4分 )__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 , 近代宪政有何突出特点。 与儒家仁政思想相 比有何共同点和本质区别。 (16 分 ) 特点:强调主权在民 , 注重保证人权;强调法律至上 , 限制君主与政府权力;强调国家权力的分割与制衡;限制资本滥用权力 , 保护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 (8分 ) 共同点:仁政和宪政都是要限制行政权力的扩张 , 防止暴政的产生。 (2分 ) 本质区别: “ 仁政 ” 强调以君王为主体 , 注重伦理道德 , 是 “ 人治 ” 的体现;宪政强调主权在民 , 注重法律制度 , 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 (6分 )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的。 (5分 ) __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5分 )__ 41. (12 分 )世界大国的兴衰更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 其崛起的原因和结局虽然各不相同 , 但其留给后世 的价值却是恒久的。 序号 国家 崛起的主要因 素 1 葡萄牙、西班牙 2 荷兰 从渔夫到海上马车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