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xx-20xx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内容摘要:

,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 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开辟专栏论说时事。 下表评论是针对 ( ) 题目 所刊 载的期数 论非皇上复政则同乱不能平定 第 49期 论义民与乱民之异 第 52期 论中国民气之可用 第 57期 排外平议 第 68期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8. 下图是 1907 年发表的漫画 (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 )。 其政治寓意是 ( ) A. 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B.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已经堕落为 “ 洋人的朝廷 ”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 “ 以南皮 (指洋务派官员 张之洞 )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 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 )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 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C. 清末 社会变革 客观上 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 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 „„ 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 其中 “ 革命性、民主性 ” 主要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当时 ( )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民间思想家 ” 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 五四 ” 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 (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D.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 一大 ”“ 二大 ” 文件,其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 ) 中共一大 (1921年 ) 中共二大 (1922年 ) 中国社 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 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 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 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 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A. 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二、材料阅读题( 33题 25 分, 34 题 12分, 35题 15分,共 52 分) 33. (25分 )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 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 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 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 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 —— 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 材料二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 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 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 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 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 10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 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 8分) ( 3)结合所学知识,以英、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中的作用,并概述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 7分) 34. (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中的“溥仪逊位”是中国的“光荣革命”。 当被网友问到,“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认为:“不要简单地把妥协理解成一个完全负面的词汇,在特定政治革命场合,有时候一些适当妥协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学者汪晖认为“革命与连续性的关联,是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诞生的,是事件的参与者在各种历史合力制约下的创造物。 ”但是,中国“溥仪逊位”和英国“光荣革命”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近代化的道路也迥异。 归纳材料的核心观点,并依此评述“ 辛亥革命”和“光荣革命”中的“妥协”。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 35.( 15分)阅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