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xx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考点】 分液和萃取;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专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放气是通过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进行的; B.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多; C.乙醇与水可互溶,不分层; D.量筒不能用来稀释或配置溶液. 【解答】 解: A.右手顶住瓶塞,将漏斗倒置过来.以左手控制活栓,将活栓打开先放气一次,故 A错误; B.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多,用冷却结晶,故 B正确; C.乙醇与水可互溶,不分层,无法用分液分离,故 C错误; D.量筒不能用来稀释或配置溶液,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分液、重结晶、量筒的使用等,难度不大,注意振荡过程中需要放气,放气是通过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进行的. 9.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 浊,则一定有 CO32﹣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一定有 SO42﹣ C.分别含有 Mg2+、 Cu2+和 Na+的三种盐酸盐溶液,用 NaOH溶液就能一次鉴别开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 Ba2+ 【考点】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专题】 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 A.可能含有 HCO3﹣ ; B.可能生成 AgCl沉淀; C.利用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的颜色不同鉴别; D.可能为 BaCO CaCO MgCO3等白色沉淀. 【解答】 解: A.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溶液中可能含有 HCO3﹣ 或 CO32﹣ 等离子,故 A错误;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可能生成 AgCl沉淀,应先加入颜色,如无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检验,故 B错误; C.加入 NaOH,氢氧化镁为白色沉淀,氢氧化铜为蓝色沉淀,可鉴别,故 C正确; D.可能为 BaCO CaCO MgCO3等白色沉淀,所以不一定为 Ba2+,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检验、鉴别,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 度中等,易错点为 B,注意排除银离子的干扰. 10.海水是重要的资源,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步骤 ② 中,应先通 CO2,再通 NH3 B.步骤 ③ 可将 MgCl2•6H2O晶体在空气中直接加热脱水 C.步骤 ④ 、 ⑤ 、 ⑥ 反应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除去粗盐中的 SO42﹣ 、 Ca2+、 Mg2+等杂质,加入试剂及相关操作顺序可以是: NaOH溶液 →BaCl 2溶液 →Na 2CO3溶液 → 过滤 → 盐酸 【考点】 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A、步骤 ② 是侯德榜制碱的 原理,向氨化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通入氨气生成碳酸氢钠晶体; B、氯化镁水溶液中水解,加热促进水解; C、步骤 ④ 是溴离子被氧化,步骤 ⑤ 是溴单质被还原,步骤 ⑥ 是溴元素被氧化; D、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步骤 ② 中,应先通 NH3,再通 CO2,目的是增多二氧化碳溶解生成碳酸氢钠晶体,故 A错误; B、步骤 ③MgCl 2•6H2O氯化镁水溶液中水解,加热促进水解,晶体不能在空气中直接加热脱水,应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失水,故 B错误; C、步骤 ④ 是溴离子被氧化为溴单质,步骤 ⑤ 是溴单质被还原为溴化氢,步骤 ⑥ 溴元素被氧化为溴单质,故 C错误; D、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 子都沉淀了,在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 ② 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⑤ 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④ 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① 过滤 ③ 加适量盐酸.,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工业制备流程的过程分析判断,原理应用和实验步骤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1.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固体变黑 浓硫酸有吸水性 B 常温下将 Al片放入浓硝酸中 无明显变化 Al与浓硝酸不反应 C 将 NH3通 过灼热的氧化铜固体 固体变红 氨气具有还原性 D 过量的 SO2通入到含有少量 NaOH的酚酞溶液中 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 实验评价题. 【分析】 A.变黑说明蔗糖脱水; B.常温下将 Al片放入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C.将 NH3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固体,反应生成 Cu、氮气和水; D.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 【解答】 解: A.变黑说明蔗糖脱水,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故 A错误; B.常温下将 Al片放入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故 B错误; C.将 NH3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固体,反应生成 Cu、氮气和水, 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体现氨气的还原性,故 C正确; D.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过量的 SO2通入到含有少量 NaOH的酚酞溶液中,与碱反应生成盐,碱性减弱,则溶液红色逐渐褪去,与其漂白性无关,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浓硫酸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及二氧化硫的性质等,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发生化学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 大. 12.下列关于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Fe3O4 ② 在人体内的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 ③ 铁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 ⅧB 族 ④ 除去 FeCl2溶液中的 FeCl3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铁粉,然后过滤 ⑤Fe 3+与 KSCN产生血红色沉淀 ⑥Na 2O2既可作呼吸面具中,又可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 ⑦ 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 ⑧ 明矾常作为消毒剂 ⑨ 氢氧化铁胶体与氯化铁溶液分别蒸干灼烧得到相同的物质 ( ) A. ④⑥⑧ B. ①③④⑥⑦ C. ②④⑥⑦⑨ D. ①②③⑤⑧ 【考点】 常见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分析】 ① 赤铁矿成分为氧化铁; ② 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亚铁离子,故 ② 正确; ③ 铁位于第四周期第 ⅤⅢ 族,不是副族,故 ③ 错误; ④ 氯化铁加入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⑤ 铁离子结合 SCN﹣ 形成血红色溶液; ⑥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具有漂白性; ⑦ 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 Al、 Al2O3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偏铝酸盐; ⑧ 明矾溶解溶液中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无氧化性不能消毒但可以净水; ⑨ 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水解,加热促进水解进行; 【解答】 解: ① 赤铁矿成分为氧化铁,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故 ① 错误; ② 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亚铁离子,故 ② 正确; ③ 铁位于第四周期第 ⅤⅢ 族,不是副族,故 ③ 错误; ④ 氯化铁加入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除去 FeCl2溶液中的 FeCl3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铁粉,然后过滤,故 ④ 正确; ⑤ 铁离子结合 SCN﹣ 形成血红色溶液,不是沉淀,故 ⑤ 错误; ⑥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以做供氧剂,具有漂白性,可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故 ⑥ 正确; ⑦ 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Al2O3+2OH﹣ ═2AlO 2﹣ +2H2O,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 2Al+2H2O+2OH﹣ =2AlO2﹣ +3H2↑ ,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故 ⑦ 正确; ⑧ 明矾溶解溶液中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无氧化性不能消毒杀菌,能起到净水作用,故 ⑧ 错误; ⑨ 氯化铁溶液中铁离子水解,加热促进水解进行,氧化铁胶体加热会聚沉,均产生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氢氧化铁胶体与氯化铁溶液分别蒸干灼烧得相同的物质三氧化二铁,故 ⑨ 正确. ②④⑥⑦⑨ 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分析应用,主要是 物质性质的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较简单. 13.如图表示温度和压强对平衡 X+Y⇌2Z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 B.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 C. X和 Y中只有一种为气态, Z为气态 D.上述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考点】 体积百分含量随温度、压强变化曲线.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图中表示三个变量: Z的体积分数、压强、温度,在分析平衡移动时注意定一议二的原则. 做等温线,定住温度不变,改变压强通过分析 Z的体积分数的变化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进而判 断物质的状态; 定住压强不变,改变温度,通过分析 Z的体积分数的变化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进而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解答】 解: A.做一条垂直于 x轴的等温线,当压强增大时, Z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向左移动,故 A错误; B.当压强为 10KPa时,温度升高, Z的体积分数增大,平衡向右移动,故 B错误; C.做一条垂直于 x轴的等温线,当压强增大时, Z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向左移动,加压平衡向气体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故 C正确; D.当压强为 10KPa时,温度升高, Z的体积分数增大,平衡向右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故正 方向为吸热反应,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平衡图象,解题时注意运用定一议二的原则. 14.已知下列三个数据: 10 ﹣ 4 mol•L﹣ 10 ﹣ 4 mol•L﹣ 10 ﹣ 10 mol•L﹣ 1分别是三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若这三种酸可发生如下反应: ①NaCN+HNO 2=HCN+NaNO2 ②NaCN+HF=HCN+NaF ③NaNO 2+HF=HNO2+NaF 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HF的电离平衡常数为 10 ﹣ 4 mol•L﹣ 1 B. 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为 10 ﹣ 10 mol•L﹣ 1 C.根据 ①③ 两个反应即可知三种酸的相对强弱 D. 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比 HCN的大,比 HF 的小 【考点】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专题】 常规题型;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电离平衡与溶液的 pH 专题. 【分析】 相同温度下,酸的电离常数越大,该酸的酸性越强,强酸能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根据: ①NaCN+HNO 2=HCN+NaNO ②NaCN+HF═HCN+NaF 、 ③NaNO 2+HF=HNO2+NaF知,亚硝酸的酸性大于氢氰酸,氢氟酸的酸性大 于亚硝酸,所以这三种酸的强弱顺序是:氢氟酸>亚硝酸>氢氰酸. 【解答】 解:强酸能和弱酸盐反应生成弱酸,根据: ①NaCN+HNO 2=HCN+NaNO②NaC。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