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县20xx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得生还”句,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负 载着遭贬的无尽悲哀与痛楚(分析其中一点即可得 1 分)。 ( 3)结尾两句回首长安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 1 分),对君王的 期待( 1 分)。 【解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 ①理解词句的意思。 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 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该题从意境入手分析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4.补写出 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 1 分,共 6 分) ( 1)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常妄自尊大、师心白用的人,我们可以引用《论语 中“ , ”两句来进行驳斥和劝诫。 ( 2)诸葛亮智谋过人,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蜀汉两朝。 杜甫面对“锦官城”内的武侯祠,以十分的敬意用“ , ”对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做了高度的概括。 ( 3)人生苦短,相对于广阔的天地和横流的沧海,又何其渺小卑微。 苏子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这一深沉的感伤。 【答案】(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上下型的题目,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技巧点拨】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 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 注意这些字 “频烦 ”“ 蜉蝣”“ 粟”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 “理解性默写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 、 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20 年 10 月 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20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 月 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 1930 年 12 月 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 •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 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 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 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 2 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 去生命。 特 别是上世纪 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 80多万人。 美 国不惜投入,筛选出 20 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我国从 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 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 1969 年, 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 编辑了以 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 200 多种中药的 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 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 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 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终于,在经历了 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 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这是 2020 年度在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 —— 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20 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 是令人庆幸的。 当颁奖词庄严的声音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 . . . 的两项是( 5 分) A. 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小鹿在原野上呦呦地叫着,吃着青草,象征和谐之意,父母希望女儿健康 成长。 B.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 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 ,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 例如,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 D. 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E.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 ,正因为屠呦呦获得这个大奖, 为她如今获 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 6 分) ( 3)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文章进行概括并分析。 ( 6 分) (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8 分) 【答案】 ( 1) AB(答 A2 分,答 B3 分,答 D1 分) ( 2) 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 2 分)。 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2 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 1 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