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xx届高三化学上学期1月月考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通入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钠离子、铵根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其中 NaHCO3溶解度最小,析出 NaHCO3,加热 NaHCO3分解生成碳 酸钠,故 ⑤ 正确; 综上所述: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①③⑤ ; 故选: A. 【点评】 本题本题考查了物质转化关系的分析和判断,掌握元素化合物性质和反应实质是关键,注意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积累. 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 SO2+2Fe3++2H2O=SO42﹣ +2Fe2++4H+ B. Na2CO3水解: CO32﹣ +H2O=H2CO3+2OH﹣ C.硫酸氢铵溶液中滴加少量 NaOH溶液: H++NH4++2OH﹣ =NH3•H2O+H2O D.碱性条件下铝粉还原 NaNO2: NO2﹣ +2Al+3OH﹣ +H2O=2AlO2﹣ +NH3•H2O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三价铁离子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根离子; B.碳酸根为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用可逆号; C.氢氧化钠少量,只发生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反应; D.氧原子个数不守恒. 【解答】 解: A.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铁溶液,离子方程式: SO2+2Fe3++2H2O=SO42﹣ +2Fe2++4H+,故 A正确; B. Na2CO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CO32﹣ +H2O⇌HCO3﹣ +OH﹣ ,故 B错误; C.硫酸氢铵溶液中滴加少量 NaOH溶液,离子方程式: H++OH﹣ =H2O,故 C错误; D.碱性条件下铝粉还原 NaNO2的离子反应为: NO2﹣ +2Al+OH﹣ +2H2O=2AlO2﹣ +NH3•H2O,故 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反应的实质是解题关键,注意多元弱酸酸根离子分步水解. 9. X、 Y、 Z、 R是短周期主族元素, 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两倍, Y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最多, Z元素的化合物的焰色反应呈黄色, 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X原子与 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之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 r( X)> r( Y)> r( Z)> r( R) B.含有 Y、 Z、 R三种元素的化合物最多只有 2种 C.元素 R和 Y形成的化合物 RY2是一种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 D. Y与 Z形成的两种化合物中的化学键和晶体类型均相同 【考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X、 Y、 Z、 R是短周期主族元素, 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两倍,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个,则其 K层为次外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4,则 X是 C元素; Y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最多 ,则 Y是 O元素; Z元素的化合物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则 Z是 Na元素; 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X原子与 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则 R的核外电子数是 17,所以 R是 Cl元素. 【解答】 解: X、 Y、 Z、 R是短周期主族元素, 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两倍,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个,则其 K层为次外层,最外层 电子数为 4,则 X是 C元素; Y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最多,则 Y是 O元素; Z元素的化合物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则 Z是 Na元素; 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X原子与 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则 R的核外电子数是 17,所以 R是 Cl元素, A.原子的电子 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中,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 r( Na)> r( Cl)> r( C)> r( O),故 A错误; B. Y、 Z、 R分别是 O、 Na、 Cl元素,含有三种元素的化合物有 NaClO、 NaClO NaClO NaClO4等,故 B错误; C.元素 Cl和 O形成的化合物 ClO2是一种高效安全灭菌消毒剂,故 C正确; D. Y与 Z形成的两种化合物为氧化钠、过氧化钠,前者含有离子键,后者含有离子键、共价键,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推断元 素是解本题关键,易错选项是 C,注意根据 Cl元素化合价判断,难度中等. 10.已知: CH3OH( g) + O2( g) ═CO 2( g) +2H2O( l) △H 1△S 1 CO( g) + O2( g) ═CO 2( g) △H 2△S 2 H2( g) + O2( g) ═H 2O( l) △H 3△S 3 H2( g) + O2( g) ═H 2O( g) △H 4△S 4 CO( g) +2H2( g) ⇌CH3OH( g) △H 5△S 5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和熵变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 △H 1> 0, △S 2> 0 B. △H 3< 0, △S 3> 0 C. △H 1+△H 5=△H 2+△ H3 D. △H 3< △H 4 【考点】 焓变和熵变.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放热反应焓变小于 0,吸热反应焓变大于 0,气体系数增大的反应为熵增加的反应,气体系数减小的反应为熵减小的反应,据此解答. 【解答】 解: A.甲醇燃烧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 0, △H 1< 0, CO( g) + O2( g) ═CO 2( g)气体系数减小, △S 2< 0故 A错误; B. H2( g) + O2( g) ═H 2O( l)为放热反应,气体体积减小, △H 3< 0, △S 3< 0,故 B错误; C. ①+⑤ 得 O2( g) +CO( g) +2H2( g) ⇌═CO 2( g) +2H2O( l); ②+③CO ( g) +H2( g) +O2( g) ═H 2O( l) +CO2( g),二者计量系数不同,焓变不同,故 C错误; D.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需要吸收热量,所以 △H 3< △H 4,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焓变、熵变的判断,明确反应热效应与焓变值大小的关系是解题关键,注意盖斯定律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二、选择题(共 5小题,每小题 4分,满分 20分) 1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 300℃ 、 70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 2CO2( g) +6H2( g) ⇌CH3CH2OH( g) +3H2O( g),则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锅炉中沉积的 CaSO4可用饱和 Na2CO3溶液浸泡后再用酸溶解去除 C.室温下,将浓度为 . L‾1HF 溶液加水稀释,其电离平衡常数和 均不变 D.电解精练铜时,阳极泥中常含有金属金、银、锌等 【考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电解原理.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电离平衡与溶液的 pH 专题;电化学专题. 【分析】 A、反应吸热放热反应由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决定,加热 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B、硫酸钙转化为碳酸钙沉淀,加酸便于除去; C、弱电解质溶液稀释,促进电离,平衡常数是随温度变化的物理量; D、阳极中的锌是活泼金属通电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解答】 解: A、反应需在 300℃ 进行是为了获得较快的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故 A错误; B、硫酸钙微溶,加入碳酸钠溶液可以生成碳酸钙,实现沉淀转化,加酸除去,故 B正确; C、氢氟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促进电离, 比值增大,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所以稀释溶液平衡常数不变,故 C错误; D、电解精练铜时,阳极泥中常含有金属金、银等不活泼金属,锌在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沉淀转化的应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分析判断,溶液稀释平衡常数的变化判断,电极精炼的原理应用. 12.绿原酸是一种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可由咖啡酸(一种芳香酸)与奎尼酸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奎尼酸分子式为 C7H12O6 B. 1mol奎尼酸与 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 5molNaOH C.绿原酸能发生取代、加成、消去和缩聚反应 D.咖啡 酸和奎尼酸都能与 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考点】 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其结构. 【专题】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 由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绿原酸分子中含﹣ OH、酚﹣ OH、﹣ COOH、﹣ COOC﹣及碳碳双键,结合醇、酚、羧酸、酯、烯烃的性质来解答. 【解答】 解: A.由咖啡酸(一种芳香酸) 可知,分子式为 C9H8O4,则奎尼酸含环己烷结构、 4个﹣ OH 和﹣ 1个﹣ COOH,则分子式为 C7H12O6,故 A正确; B.奎尼酸含环己烷结构、 4个﹣ OH和﹣ 1个﹣ COOH, 1mol奎尼酸与 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 1mol NaOH,故 B错误; C.分子中含有羟基,可发生取代、消去反应,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和加聚反应,含﹣ OH、﹣ COOH可发生缩聚反应,故 C正确; D.咖啡酸含酚﹣ OH,能与 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而奎尼酸不含酚﹣ OH,只含醇﹣ OH,则不能,故 D错误; 故选 AC.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烯烃和酚、羧酸等有机物性质的考查,选项 A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 选项 实验 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AgCl沉淀中滴入 Na2S溶液 白色沉淀变黑色 Ksp( Ag2S)< Ksp ( AgCl) B 向浑浊的苯酚试液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 溶液变澄清 酸性:苯酚>碳酸 C 蔗糖溶液在硫酸存在下水浴一段时间后,再与银氨溶液混合加热 无银镜出现 蔗糖没有水解 D 取少量卤代烃 Y在碱性溶液中水解后,先加硝酸酸化,再滴加 AgNO3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说明卤代烃中含有氯原子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 实验评价题. 【分析】 A.溶解度大的 难溶物能转化为溶解度小的难溶物; B.苯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钠和苯酚钠; C.银镜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 D.卤代烃在碱性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卤化物,用硝酸酸化,再滴加 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卤代烃中含有氯原子. 【解答】 解: A.溶解度大的难溶物能转化为溶解度小的难溶物, AgCl沉淀中滴入 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为黑色,所以说明 Ag2S比 AgCl更难溶,故 A正确; B. C6H5OH+Na2CO3→C 6H5ONa+NaHCO3,苯酚钠和碳酸氢钠都是易溶性物质,所以溶液变澄清,说明酸性 苯酚>碳酸氢根离子,故 B错误; C.银镜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后未加碱至碱性,则实验失败,故 C错误; D.卤代烃在碱性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卤化物,用硝酸酸化,再滴加 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为氯化银,说明卤代烃中含有氯原子,故 D正确. 故选 B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涉及焰色反应、难溶物的转化、酸性强弱判断等知识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易错选项是 B,注意酸性强弱顺序是:碳酸>苯酚>碳酸氢根离子. 14.常温下,向 20mL .有关微粒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其中 Ⅰ 代表 H2A, Ⅱ 代表 HA﹣ , Ⅲ 代表 A2﹣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 V( NaOH) =20 mL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c( Na+)> c( HA175。 )> c( A2﹣ )> c( H+)> c( OH175。 ) B. NaHA溶液中: c( OH﹣ ) +c( A2﹣ ) =c( H+) +c( H2A) C.当 V( NaOH) =40 mL时,其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纯水大 D.向 Na2A溶液加入水的过程中, pH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考点】 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 ph的计算. 【专题】 电离平衡与溶液的 pH专题. 【分析】 A.根据图象知,当 V( NaOH) =20时,发生反应为 NaOH+H2A═NaHA+H 2O,溶液主要为 NaHA,电离为主,溶液显酸性; B.根据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判断; C.酸或碱抑制水电离,含有弱根离子的盐促进水电离; D.加水稀释含有弱根离子的盐促进其水解,但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 【解答】 解: A.根据图象知,当 V( NaOH) =20 mL时,发生反应为 NaOH+H2A═NaHA+H 2O,溶质主要为 NaHA, HA﹣ 电离 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水和 HA﹣ 都电离出氢离子,只有 HA﹣ 电离出 A2﹣ ,所以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 c( Na+)> c( HA﹣ )> c( H+)> c( A2﹣ )> c( OH﹣ ),故 A错误; B.根据电荷守恒得 c( OH﹣ ) +2c( A。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