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xx年高考化学三模试卷内容摘要:

A.铁和氧气点燃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铁在纯净氧气中点燃不能一步生成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亚铁,故 A错误; B.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二氧化碳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晶体和氯化铵溶液,NH3+CO2+NaCl+H2O=NaHCO3↓+NH4Cl,过滤得到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能一步实现,故 B 正确; C.海水中含镁离子,加入熟石灰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氧化镁熔点高不能电解氧化镁制备镁,应是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镁,不能一步实现各步转化,故 C 错误; D.氨气氧化得到氮气,氮气和氧气在水溶液中不反应,不能生成硝酸,应是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水中全部转化为硝酸,故 D 错误; 故选 B. 9.下列离子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 ) A. SO2通入溴水中: SO2+2H2O+Br2═ 2H++SO42﹣ +2HBr B.向漂 白粉稀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 ClO﹣ +CO2+H2O═ HClO+HCO3﹣ C. NaHSO4溶液和 Ba( OH) 2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显中性: Ba2++OH﹣ +H++SO42﹣═ BaSO4↓+H2O D. Fe( OH) 3溶于氢碘酸中: Fe( OH) 3+3H+═ Fe3++3H2O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 A.溴化氢为强酸,应拆成离子形式; B.二氧化碳过量,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氢钙; C. NaHSO4溶液和 Ba( OH) 2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显中性则消耗的硫酸氢钠与氢氧化钡物质的量之比为 2: 1; D.不符合反应客观事实,三价铁离子能够氧化碘离子. 【解答】 解: A. SO2通入溴水中,离子方程式: SO2+2H2O+Br2═ 4H++SO42﹣ +2Br﹣ ,故 A错误; B.向漂白粉稀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离子方程式: ClO﹣ +CO2+H2O═ HClO+HCO3﹣ ,故 B正确; C. NaHSO4溶液和 Ba( OH) 2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显中性,离子方程式: Ba2++2OH﹣+2H++SO42﹣ ═ BaSO4↓+2H2O,故 C 错误; D.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中的离子反应为 2I﹣ +2Fe( OH) 3+6H+═ 2Fe2++6H2O+I2,故 D 错误; 故选: B. 10.锂空气电池充放电基本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充电时,锂离子向阴极移动 B.充电时阴极电极反应式为: Li++e﹣ ═ Li C.放电时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O2+4e﹣ +2H2O═ 4OH﹣ D.负极区的有机电解液可以换成水性电解液 【考点】 化学电源新型电池. 【分析】 A、充电时的原理是电解池原理,电解质中的阳离子移向阴极; B、充电时阴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C、放电时原理是原电池原理,正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D、金属锂可以和水之间发生反应,据此回答. 【解答】 解: A、充电时的原理是电解池原理,电解质中的阳离子移向阴极,即锂离子向阴极移动,故 A正确; B、充电时阴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即 Li++e﹣ ═ Li,故 B 正确; C、放电时原理是原电池原理,正极上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O2+4e﹣ +2H2O═ 4OH﹣ ,故 C正确; D、金属锂可以和水之间发生反应,所以负极区的有机电解液可以换成水性电解液,故 D 错误. 故选 D. 1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1mol过氧化钠和足量水充分反应,理论上转移的电子数约为 21023 B.电工操作中将铝线与铜线直接相连,会导致铜线更快被氧化 C. MnS 悬浊液中滴加少量 CuSO4溶液可生成 CuS 沉淀,则 Ksp( CuS)< Ksp( MnS) D. •L﹣ 1醋酸溶液 pH=a, •L﹣ 1醋酸溶液 pH=b,则 a+1< b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分析】 A. Na2O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到, 1molNa2O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子 1mol; B. Cu、 Al 形成原电池时, Al 作负极被腐蚀; C.化学式形式相同的,溶度积越大,溶解度越大; D.加水稀释促进醋酸电离. 【解答】 解: A. Na2O2与足量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H2O═ 4NaOH+O2↑,则1molNa2O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子 1mol,即转移的电子数约为 21023,故 A错误; B. Cu、 Al 形成原电池时, Al 作负极被腐蚀, Cu 作正极被保护,所以铜不易被氧化,故 B错误; C.化学式形式相同的,溶度积越大,溶解度越大, MnS 悬浊液中滴加少量 CuSO4溶液可生成 CuS 沉淀 ,则 Ksp( CuS)< Ksp( MnS),故 C 正确; D. •L﹣ 1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促进醋酸电离,所以 •L﹣ 1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 •L﹣ 1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 ,则 a+1> b,故 D 错误. 故选 C. 12.甲、乙、丙三种物质是某抗生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有机化合物均可跟 NaOH 溶液反应 B.用 FeCl3溶液区分甲、丙两种有机化合物 C.一定条件下丙可以与 NaHCO3溶液、 C2H5OH 反应 D.乙、丙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考点】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 A.酚羟基、羧基、卤原子或酯基都能和 NaOH 溶液反应; B.氯化铁能和酚发生显色反应; C.丙中含有酚羟基、羧基、氯原子、醚键和苯环,具有酚、羧酸、卤代烃、醚和苯的性质; D.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 【解答】 解: A.酚羟基、羧基、卤原子或酯基都能和 NaOH 溶液反应,甲中不含酚羟基、羧基、卤原子或酯基,所以不能和 NaOH 溶液反应,故 A错误; B.氯化铁能和酚发生显色反应,甲不含酚羟基而丙含有酚羟基,则丙能发生显色反应,而甲不能发生显色反应,所以可以 用氯化铁溶液鉴别甲、丙,故 B 正确; C.丙中含有酚羟基、羧基、氯原子、醚键和苯环,具有酚、羧酸、卤代烃、醚和苯的性质,羧基能和乙醇、碳酸氢钠反应,故 C 正确; D.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乙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丙不含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 D 错误; 故选 BC. 13.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向 1mL1%的 NaOH 溶液中加入 2mL2%的 CuSO4溶液,振荡后再加入 X,加热后未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 X 结构中不含有醛基 B.室温下向苯和少量苯酚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浓溴水 ,振荡、静置后过滤,可除去苯中少量苯酚 C.向无色的淀粉 KI 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溶液变成蓝色,说明氧化性: Cl2> I2 D.向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 30%H2O2溶液,红色褪去,向褪色后的溶液再补加 NaOH 溶液,不显红色,说明 H2O2因显酸性而使溶液褪色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 A.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醛基时,必须是在碱性条件下; B.苯酚和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溴苯、苯和溴能互溶; C.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D.因为该反应中双氧水的量较少,混合 溶液中 NaOH 过量,混合溶液呈碱性. 【解答】 解: A.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醛基时,必须是在碱性条件下,该实验中 NaOH不足导致 NaOH 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不是碱性,所以实验不成功,故 A错误; B.苯酚和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溴苯、苯和溴能互溶,应该用 NaOH 和苯酚反应生成可溶性的苯酚钠,然后分液除去苯中的苯酚,故 B 错误; C.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根据实验现象知,氯气氧化碘离子生成碘,氧化剂是氯气、碘是氧化产物,则氧化性: Cl2> I2,故 C 正确; D.因为该反应中双氧水的量较少,混合溶液中 NaOH 过量,混合溶液呈碱性,但溶液褪色,说明酚酞发生了反应,该实验应该体现双氧水的氧化性,故 D 错误; 故选 C. 14.常温下,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 •L﹣ 1NaHSO3溶液中通入 NH3至溶液 pH=7(通入气体对溶液体积的影响可忽略): c( Na+)> c( SO32﹣ )> c( NH4+) B. •L﹣ 1盐酸 10mL 混合后的溶液中: c( CH3COO﹣ )> c( Cl﹣ )> c( H+)> c( CH3COOH) C.已知 Kw( HF)> Kw( CH3COOH), pH相等的 NaF 与 CH3COOK 两溶液中: c( Na+)﹣ c( F﹣ )> c( K+)﹣ c( CH3COO﹣ ) D. •L﹣ 1醋酸溶液和 •L﹣ 1醋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 3c( H+) +2c( CH3COOH) =c( CH3COO﹣ ) +3c( OH﹣ ) 【考点】 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分析】 A.溶液呈中性时, c( H+) =c( OH﹣ ),根据电荷守恒可知: c( Na+) +c( NH4+)=2c( SO32﹣ ),由于钠离子浓度大于亚硫酸根离子,则 c( Na+)> c( SO32﹣ )> c( NH4+); B.将 ,反应后 NaAc 和 HAc 的物质的量相等,溶液显酸性; C.根据 HF 和 CH3COOH 的电离平衡常数判断二者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的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强,据此判断 pH 相同时 NaF 与 CH3COOK 两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 D. •L﹣ 1醋酸溶液和 •L﹣ 1醋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根据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综合计算. 【解答】 解: A.向 •L 的 NaHSO3中通入氨气至溶液呈中 性时, c( H+) =c( OH﹣ ),根据电荷守恒可知: c( Na+) +c( NH4+) =2c( SO32﹣ ),由于钠离子浓度大于亚硫酸根离子,则 c( Na+)> c( SO32﹣ )> c( NH4+),所以溶液中 c( H+)、 c( OH﹣ )、 c( SO32﹣ )、 c( Na+)、 c( NH4+)这五种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 Na+)> c( SO32﹣ )> c( NH4+)> c( H+) =c( OH﹣ ),故 A正确; B.将 ,反应后 NaAc 和 HAc的物质的量相等,溶液显酸性,说明 HAc 电离程度大于 Ac﹣ 水解程度,则( CH3COO﹣ )>c( Cl﹣ ), HAc 为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应有 c( CH3COOH)> c( H+),故 B 错误; C.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可知酸性 HF> CH3COOH,则 CH3COOK 的水解程度大于 NaF,所以pH 相等的 NaF 与 CH3COOK两溶液 CH3COOK的浓度小于 NaF,由于两溶液的 pH 相同,则两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同,即 c( H+) =c( OH﹣ ) ①,根据电荷守恒可得: c( H+) +c( Na+) +c( K+) =c( CH3COO﹣ ) +c( OH﹣ ) +c( F﹣ ) ②,由 ①②得 c( Na+)﹣ c( F﹣ ) =c( CH3COO﹣ )﹣ c( K+),故 C 错误; D. •L﹣ 1醋酸溶液和 •L﹣ 1醋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根据电荷守恒 c( H+) +c( Na+) =c( CH3COO﹣ ) +c( OH﹣ ) ①,根据物料守恒 3c( Na+) =2c( CH3COO﹣ ) +2c( CH3COOH)②,由 ①3﹣ ②得 3c( H+) +2c( CH3COOH) =c( CH3COO﹣ ) +3c( OH﹣ ),故 D 正确, 故选 AD. 15.一定条件下合成乙烯: 6H2( g) +2CO2( g) ⇌CH2=CH2( g) +4H2O( g).已知温度对CO2的平衡转化率和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乙烯的速率: v( M)有可能小于 v( N) B.当温度高于 250℃ 时,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降低 C.平衡常数: KM< KN D.若投料比 n( H2): n( CO2) =3: 1,则图中 M 点乙烯的体积分数为 % 【考点】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 A、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降低; B、根据图象,当温度高于 250℃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