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xx年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二、选择题 11.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 +2价).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甲>乙>丙 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C.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D.消耗硫酸的 质量:甲>乙>丙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 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较多(即反应剧烈)的金属活动性较强,结合产生氢气的关系图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 根据一定质量的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 金属的质量,结合三种金属的化合价及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大小,判断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解答】 解: A、三种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 H2的质量是 甲>乙>丙;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丙>乙>甲,故 A错误; B、根据反应生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 H2的质量是甲>乙>丙,故 B正确; C、根据反应生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当三种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乙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甲、大于丙,可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乙>甲>丙,故 C正确; D、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故 D正确. 故选 A. 12.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 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气体是否为 CO2 将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B 鉴别石灰水和 NaOH溶液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C 除净 CO中少量的 CO2 将气体通过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D 比较 Zn、 Cu、 Ag的金属活动性 将 Zn和 Ag分别放入 CuSO4溶液中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 B、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 解: A、将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故选项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 目的. B、石灰水和 NaOH溶液均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钠和水,均无明显变化,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 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但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吸收效果差,不一定能除净 CO中少量的 CO2,应选用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故选项实验方法不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 D、将 Zn和 Ag分别放入 CuSO4溶液中,锌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银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即锌>铜>银,故选项实验方法一定能达 到实验目的. 故选: AD. 13. 10克 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 10克 20%的稀硫酸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与下列物质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A.铁 B.氯化钡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氧化铜 【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知道两者反应后硫酸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有剩余;由此得出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有 NaOH和 Na2SO4;然后根据选项中的物质与 NaOH和Na2SO4反应的情况选择即可. 【解答】 解:设参加反应的 NaOH的质量为 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10g20% 解之得: x≈ < 10g20% , 故硫酸溶液被反应完,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 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有 NaOH和 Na2SO4,它们与金属铁及氧化铜不能发生反应,与氯化钡,硫酸铜反应都能生成沉淀. 故选 AD. 14.下列认识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可证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CO32﹣ B.常温下可用 Fe与 AgCl反应制取 Ag C.可用过量的 Cu( OH) 2除去 CuSO4溶液中少量的 H2SO4 D.将 Fe( OH) 3加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溶液显红色 【考点】 酸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 A、碳酸盐、活泼金属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与氢气; B、金属与盐反应需要满足:单质金属的活动性比盐中金属活动性强、盐为可溶性盐; C、氢氧化铜不溶于水但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D、氢氧化铁不能溶于水,可以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 解: A、活泼金属也可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氢气,因此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在未证明气体为二氧化碳时,不能证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CO32﹣ ;故 A不正确; B、由于氯化银不溶于水,因此虽然铁的活动性比银强,但铁却不能与氯化银反应而得到银;故 B不正确; C、向混有少量的 H2SO4的 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Cu( OH) 2,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在除去硫酸同时不引入新杂质,可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故 C正确; D、氢氧化铁不能溶于水,所以不能使酚酞变红,故 D不正确. 故选 C. 15.在 CO和 CO2的 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64%,将该气体 5g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粉末,完全反应后,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 A. 5g B. C. 15g D. 20g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题意,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后全部变为二氧化碳,求出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质量即可计算出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时的质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计算生成沉淀的质量. 由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64%,根据两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计算 5g混合气体 中一氧化碳的质量. 【解答】 解: 解法 1: 设 5g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m,则二氧化碳质量为 5g﹣ m m 100%+ ( 5g﹣ m) 100%=5g64% 解得 m= 设 x CO+CuO Cu+CO2 28 44 x = x= 10g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后,二氧化碳气体质量 =+( 5g﹣ ) = 设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y CO2+Ca( OH) 2═CaCO 3↓+H 2O 44 100 y = y=15g 故选 C. 解法二:(巧妙计算)由于碳元素最终全部在碳酸钙中,所以可以用关系式法直接计算. 碳元素的质量为 5g ( 1﹣ 64%) =.设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为 x. 则有 C~~~ CaCO3 12 100 x = x=15g 或者由于碳元素最终全部在碳酸钙中,所以可以用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直接计算. 碳元素的质量为 5g ( 1﹣ 64%) =. 由于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12% 则 : =15g. 故选 C. 三、填空题 16.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请根据下列用途选择对应物质(填字母). A.干冰 B.钛合金 C.生石灰 D.熟石灰 E.乙醇 F.硝酸钾 G.硫酸钾 ( 1)常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A ; ( 2)实验室最常用的燃料是 E ; ( 3)可用于制造人造骨的是 B ; ( 4)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C ; ( 5)可作为复合肥料使用的是 F . 【考点】 二氧化碳的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分析】 ( 1)从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周围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温度迅速降低,使空中的水蒸气冷凝去分析解答; ( 2)从实验室最常用的火源是酒精灯,酒精灯里的燃料是酒精,酒精的学名是乙醇去分析解答; ( 3)从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于制造人造骨去分析解答; ( 4)从生石灰可以和水反应,可以吸收水分,所以可用作食品干燥剂去分析解答; ( 5)从硝酸钾里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含有两种营养 元素去分析解答. 【解答】 解:( 1)由于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周围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周围温度迅速降低,使空中的水蒸气冷凝;故答案为: A; ( 2)实验室最常用的火源是酒精灯,酒精灯里的燃料是酒精,酒精的学名是乙醇;故答案为: E; ( 3)由于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于制造人造骨;故答案为: B; ( 4)由于生石灰可以和水反应,可以吸收水分,所以可用作食品干燥剂;故答案为: C; ( 5)由于硝酸钾里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含有两种营养元素,所以硝酸钾可作为复合肥料使用;故答案为: F. 17.据报道今年 5月 12日泰州也能通高铁啦。 ( 1)高铁座椅是玻璃钢材料的,它属于 复合 材料. ( 2)高铁的建成,缩短出行时间,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减少 BC (填序号). A.白色污染 B.温室效应 C.酸雨的形成 ( 3)高铁上可提供下列食品:矿泉水、小西红柿、火腿肠、面包、方便面等.其中,含维生素最丰富的物质是 小西红柿 ,矿泉水中富含钾、钙、钠等,这里的钾、钙、钠指的是 元素 (填 “ 原子 ” 、 “ 分子 ” 、 “ 元素 ” 或 “ 单质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