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xx届高三第二次质量调查二模历史试题内容摘要:

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 《论语 里仁》 (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 值观。 ( 2分)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使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 , 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 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通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 人要“推究事杨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 ——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 —— 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 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 4分) ( 3)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 ( 6分) 13.( 2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 《申报》 1894年 7月 9日 材料二 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帝近日本。 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 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 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又相违背,但事态的特珠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 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 —— 1994年 8月 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 ( 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侧。 ( 2 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 ( 2分)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 2分) 材料三 纵观甲午战争, 除却黄海上的硝烟,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战。 日本政府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的时候,就已经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前《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作为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