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内容摘要:
( 1)常见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 ,图 6 是 小杨用温度计测烧杯中液体初温的操作图, A 为操作过程, B为示数稳定后的读数过程。 ① A图中操作的错 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杨纠正错误后,将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物质 质量 /g 初始温度 /℃ 加热时间 /min 最后温度 /℃ 水 60 20 6 45 食用油 60 20 6 68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 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 3)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 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 (选填“ 大于 ” 或 “ 小于 ” 或 “ 等于 ”) 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 4)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用 这个 物理量来描述.。 17.( 5分)小明上初中了,妈妈总是很早就起床给小明做早餐。 为了让妈妈多睡一会儿,小明就想找到一种让物体快速冷却的方法。 为此小明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小明注意到妈妈是把饭菜放在空气中冷却的,而厨房中适合用来冷却的另一种物质就是水。 水和空气哪个的导热性能好呢。 为此小明用两个相同的牛奶瓶,都装入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就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放在同一个桌面上。 如图 7所示,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 /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的示数 /℃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的示数 /℃ 7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 (1)对甲、乙两个瓶中的牛奶,小明要控制它们的 (填物理量)相同。 (2)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3)进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数,小明又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牛。20xx秋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相关推荐
、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C、蛇类经常袭击人类,所以我们大量地捕捉蛇,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D、在美洲大量使用的 农药 DDT(敌敌畏 )与我 们 没有关系,因为我 们 住在亚洲 17.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变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 — — 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并能主宰环境 B.生物能 适应环境,环境能适应生物 C.生物只能适应环境
向运动时,乙观察到甲以 15m/s的速度靠近 ,可能的有 ,加速度很小 ,加速度方向为负 ,加速度越来越小 ,加速度越来越小 、 b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 v- t图像如图所示,在 t1时刻 A.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 B.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 C.它们的速度大小相等 D.它们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在此过程中 A.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速度逐渐减小
面沿不同方向发射带电量为 +q的小球,小球会经过圆周上不同的点,在这些点中,经过 C 点的小球的动能最大.由于发射时刻不同时,小球间无相互作用.且∠α =3017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场的方向可能沿着 AC B.电场的方向与 AC夹角为 30176。 C.若小球在 A点垂直电场方向发射,恰能落到 C点,则小球的初动能为 qER81 D.若小球在 A 点垂直电场方向发射,恰能落到
980450+150=980600=380 ( ) 300 作为被除数,末尾有 2 个 0,商的末尾一定也有 2 个 0。 ( ) 三、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5 分) 最大两位数是最大一位数的( )倍。 A、 9 B、 10 C、 11 水果店运来 485 筐水果,上午卖了 278 筐,下午又运来 172 筐,求现在水果有多少筐。 列式正确的是( )。 A、
1 若以连续掷两次骰子分别得到的点数 m、 n作为点 P的坐标,则 学生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甲班 6 7 7 8 7 乙班 6 7 6 7 9 点 P落在圆 x2+ y2= 16内的概率是 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小题,共 70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本小题 12分 )某射手在一次射击中射中 10环、 9环、 8环、 7环、
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 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 10 分 ) (1)道沧 州,流寇攻城急, 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语,呐不出口, 及具疏,援据古今 ,洞中窾会。 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