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xx桩基5章内容摘要:

 ; 空心方桩: 212 4 dbA j ; 1pA —— 空心桩敞口面积: 211 4dAp  ; p —— 桩端土塞效应系数; d、 b—— 空心 桩外径、边长; 1d —— 空心 桩内径。 Ⅵ 嵌岩桩 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 极限侧阻力和 嵌岩段总 极限 阻力组成。 当根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 列公 式计算: rkskuk Q  ()  isiksk lquQ () prkrrk AfQ  () 23 式中 skQ 、 rkQ —— 分别为土的总极限侧阻力、嵌岩段总极限阻力; sikq —— 桩周第 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无当地经验时,可根据成桩工艺按 本规范 表 取值 ; rkf ——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黏 土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r —— 嵌岩段侧阻和端阻 综合 系数,与嵌岩深径比 dhr/ 、岩石软硬程度 和成桩工艺 有关,可按表 采用;表中数值适用于泥浆护壁成桩,对于干作业成桩(清底干净) 和泥浆护壁成桩后注浆 , r 应 取表列数值的 倍。 表 嵌岩段侧阻和端阻 综合 系数 r 嵌岩深径比 dhr/ 0 极软岩、软岩 较硬岩、坚硬岩 注: ① 极软岩、软岩指 rkf ≤ 15MPa,较硬岩、坚硬岩指 rkf 30MPa,介于二者之间可内插取值。 ② rh 为桩身 嵌岩深度,当岩面倾斜时,以坡下方嵌岩深度为准;当 dhr/ 为非表列值时, r 可内差取值。 Ⅶ 后注浆灌注桩 后注浆灌注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应通过静载试验确定。 在 符合本规范第 节后注浆技术实施规定的条件下,其后注浆单桩极限承载力 标准值 可按下式估算: gpkg skskku  ppkpgis i ksijs j k Aqlqulqu    () 式中 skQ —— 后注浆非竖向增强段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gskQ —— 后注浆竖向增强段的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gpkQ —— 后注浆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u —— 桩身周长; jl —— 后注浆非竖向增强段第 j 层土厚度; gil —— 后注浆竖向增强段内第 i 层土厚度:对于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当为单一桩端后注浆时,竖向增强段为桩端以上 12m;当为桩端、桩侧 复式 注浆时,竖向增强段为桩端以上 12m 及 各桩侧注浆断面以上 12m,重叠部分应扣除;对于干作业灌注桩,竖向增强段为桩端以上、桩侧注浆断面上下各 6m; sikq 、 sjkq 、 pkq —— 分别为后注浆竖向增强段第 i 土层初始极限侧阻 力标准值、非竖向增强段第 j 土层初始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初始极限端阻力标准值;根据本规范第 条确定; si 、 p —— 分别为后注浆侧阻力、端阻力增强系数,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 取值。 对于桩径大于 800mm 的桩,应按 本规范 表 进行侧阻和端阻尺寸效应修正。 表 后注浆侧阻力增强系数 si 、端阻力增强系 数 p 土层名称 淤泥 淤泥质土 黏 性土 粉土 粉砂 细砂 中砂 粗砂 砾砂 砾石 卵石 全风化岩 强风化岩 si ~ ~ ~ ~ ~ ~ ~ p ~ ~ ~ ~ ~ ~ 24 注:干作业钻、挖孔桩,p按表列值乘以小于 的折减系数。 当桩端持力层为 黏 性土 或 粉土时,折减系数取 ;为砂土 或 碎石土时,取。 后注浆钢导管注浆后可替代等截面、等强度的纵向主筋。 Ⅷ 液化效应 对于桩身周围有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当承台底面上下分别有厚度不小于 、 的非液化土或非软弱土层时,可将液化土层极限侧阻力乘以土层液化折减系数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土层液化折减系数 l 可按表。 表 土层液化折减系数 l crN NN 自地面算起的液化土层 深度 dL(m) l λ N≤ dL≤ 10 10dL≤ 20 0 1/3 λ N≤ dL≤ 10 1/3 10dL≤ 20 2/3 λ N≤ dL≤ 10 10dL≤ 20 2/3 注:① N 为饱和土标 贯击数实测值; crN 为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 N 为土层液化指数; ② 对于挤土桩当桩距小于 4d,且桩的排数不少于 5 排、总桩数不少于 25 根时,土层液化系数可取 2/3~ 1;桩间土标贯击数达到 crN 时,取 1l。 当承台底非液化土层厚度小于 1m时,土层液化折减系数按表 N 降低一档取值。 特殊条件下桩基竖向承载力验算 Ⅰ 软弱下卧层验算 对于桩距不超过 6d的群桩基础, 桩端持力层下存在承载力低于桩端持力层 承载力 1/3的软弱下卧层时,可按下 列公 式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图 ) : azmz fz  ( )       tgtBtgtAlqBAGF is i kkkz  22230000 ( ) 式中 z —— 作用于软弱下卧层 顶面的附加应力; m —— 软弱层顶面以上各土层重度 (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的厚度加权平均值; t —— 硬持力层厚度; azf —— 软弱下卧层经深度 z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0A 、 0B —— 桩群外缘矩形 底 面 的 长、短边 边 长 ; sikq —— 桩周第 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无当地经验时,可根据成桩工艺按 本规范 表 取值;  —— 桩端硬持力层压力扩散角,按表 取值。 表 桩端硬持力层压力扩散角  21/ ss EE Bt Bt 25 1 3 5 10 40 60 100 200 120 230 250 300 注: ① 1sE 、 2sE 为硬持力层、软弱下卧层的压缩模量; ② 当 Bt 时, 取  = 0186。 ,必要时,宜通过试验确定 ;当 t 时 ,可内插取值。 Lθt 硬持力层软弱下卧层A ooA +2t tg θθZ 图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Ⅱ 负摩阻力计算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桩基,当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超过基桩的沉降时,在计算基桩承载力时应 计入 桩侧负摩阻力: 1 桩穿越较厚松散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欠固结土、液化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土层时; 2 桩周存在软弱土层,邻近桩侧地面承受局部较大的长期荷载,或地面大面积堆载(包括填土)时; 3 由于降低地下水位,使桩周土有效应力增大,并产生显著压缩沉降时。 桩周土沉降可能引起桩侧负摩阻力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考虑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当 缺乏可参照的工程经验时,可按下列规定验算。 1 对于摩擦型基桩 可 取桩身计算中性点以上侧阻力为零, 并可 按下式验算基桩承载力: ak RN  ( ) 2 对于端承型基桩除应满足上式要求外,尚应考虑负摩阻力引起基桩的下拉荷载 ngQ , 并可 按下式验算基桩承载力: angk RQN  ( ) 3 当土层不均匀或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较敏感时,尚应将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计入附加荷载验算桩基沉降。 注:本条中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aR 只计中性点以下部分侧阻值及端阻值。 桩侧负摩阻力及其引起的下拉荷载,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 1 中性点以上 单桩桩周第 i 层土负摩阻力 标准值 ,可按下 列公 式计算: 39。 ininsiq  ( ) 当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欠固结土层产生固结和地下水降低时: 39。 39。 ii   当地面分布大面积荷载时: 39。 39。 ii p   iimim mi zz     211139。 ( ) 式中 nsiq —— 第 i 层土桩侧负摩阻力标准值;当按 式 ( )计算值大于正摩阻力标准值 时,取正摩阻力标准值进行设计; 26 in —— 桩周第 i 层土负摩阻力系数,可按表 . 41 取值; 39。 i —— 由土自重引起的桩周第 i 层土平均竖向有效应力; 桩群外围桩自地面算起,桩群内部桩自承台底算起; i —— 桩周 第 i 层土平均竖向有效应力; i 、 m —— 分别为 第 i计算土 层 和其上第 m 土层的 重度 , 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iz 、 mz —— 第 i层土、第 m 层土的厚度; p —— 地面均布荷载。 表 负摩阻力系数 n 土类 n 饱和软土 ~ 黏 性土、粉土 ~ 砂土 ~ 自重湿陷性黄土 ~ 注: 1 在同一类土中,对于挤土桩,取表中较大值,对于非挤土桩,取表中较小值; 2 填土按其组成取表中同类土的较大值; 2 考虑群桩效应的 基桩下拉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ininsinng lquQ  1 ( )   4/ dqdss mnsayaxn  ( ) 式中 n —— 中性点以上土层数; il —— 中性点以上第 i 土层的厚度; n —— 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 axs 、 ays —— 分别为纵横向桩的中心距; nsq —— 中性点以上桩周土层厚度加权平均负摩阻力标准值; m — — 中性点以上桩周土层厚度加权平均重度 (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对于单桩基础或按式( )计算的群桩效应系数 n 1时,取 n =1。 3 中性点深度 nl 应按桩周土层沉降与桩沉降相等的条件计算确定,也可参照表 确定。 表 中性点深度 nl 持力层性质 黏 性土、粉土 中密以上砂 砾石、卵石 基岩 中性点深度比 0/lln ~ ~ 注: 1 nl 、 0l —— 分别为自桩顶算起的中性点深度和桩周软弱土层下限深度; 2 桩穿 过 自重湿陷性黄土层时, nl 可 按表列值增大 10%(持力层为基岩除外); 3 当桩周土层固结与桩基固结 沉降同时完成时,取 0nl ; 4 当桩周土层计算沉降量小于 20mm 时, nl 应按表列值乘以 ~ 折减。 Ⅲ 抗拔桩基承载力验算 承受拔力的桩基,应 按下列公式 同时验算群桩基础呈整体破坏和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承载力 : gpgkk GTN  2/ ( ) pukk GTN  2/ ( ) 27 式中 kN —— 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的基桩拔力; gkT —— 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可按本规范 第 ; ukT —— 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可 按 本规范 第 ; gpG —— 群桩基础所包围体积的桩土总自重除以总 桩数,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PG —— 基桩自重,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对于扩底桩应按 本规范 表 、土柱体周长,计算桩、土自重。 群桩基础及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建筑桩基,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桩上拔静载荷试验确定。 单桩上拔静载荷试验及抗拔极限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