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案例资料汇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执照,并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依法需要办理治安、卫生等其他证照的,还应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从事有偿体育技术培训活动,必须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向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 申请,经审批同意后,在按规定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社会力量办学许可登记手续,不办理工商登记。 第十一条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等面向内部职工开展的非营利性体育服务活动,不得对外售票,并加强管理,接受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第十二条 经营者举办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经营活动需要开展广告业务的,应依法报工商行政管理 [1] 《 四川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 》作为地方性法规,是根据原国家 体委有关规定制定的,在比较各省、市、区有关的地方性法规中是较为全面的。 在新的管理办法发布之前,仍然适用。 11 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遵守工商行政、治安管理、消防、物价、税收、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接受有关部门的监 督。 第十四条 经营者必须亮证经营,不得擅自改变经营项目、内容和场所等登记事项。 因故需要更改的,须报原审批部门审批,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 经营者需要聘用从事教练、培训和救护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发给的资格证书。 第十六条 经营者应当维护经营活动的正常秩序,并对经营场所内有关人员的安全负责。 第十七条 对未取得体育经营合格证的单位和个人组织经营性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其提供场所和其他条件。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 是体育经营活动的业务主管部门。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是: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体育经营活动的发展规划; (二)对体育经营的条件进行审核、登记发证并定期验审; (三)对体育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发证; (四)为经营者提供体育技术咨询和服务; (五)对体育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第十九 .条体育经营活动实行分级管理。 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分工是: (一)省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全省体育经营活动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负责对全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监督检查,并审批和主管以下体育经营活动。 省以上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以及驻川部队、中央机关在川的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举办的体育经营活动; 省外的省属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在川举办的体育经营活动; 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举办的体育经营活动; 国际性、全国性和跨省、市(地、州)的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 (二)市(地、州)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地、州)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监督检查,并审批和主管以下体育经营活动: 本市(地、州)和外地的市(地、州)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在本市(地、州)举办的体育经营活动; 上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授权审批、主管的体育经营活动。 (三)县(市、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和监督检查以下体育经营活动: 本县(市、区)和外地的县(市、区)及其以下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在本县(市、区)举办的体育经营活动; 公民个人举办的体育经营活动。 第二十条 各级工商、公安、物价、税务、卫生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对体育经营活动经营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对体育经营者的经营合格证进行验审,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注销经营合格证,并通报相关的登 记主管机关。 第二十二条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依法保护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禁从事或变相从事体育经营活动。 第二十三条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体育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须持国家或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行政执法证件,否则当事人有权拒绝检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12 第二十四条 未取得体育经营合格证,非法开展体育经营活动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非法经营,并处 1000 元以上至 5000 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以 500 元以上至 5000 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体育经营合格证; (一)聘用未取得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合格证的人员从事教练、技术指导、救护等工作的; (二)为无体育经营合格证的单位和个人组织经营性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提供场所或其他条件的; (三)擅自改变体育经营活动的项目、内容、场地等登记事项的; (四)伪造、变造、涂改、租借、转让体育经营合格证的。 第二十六条 经营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十七条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由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 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 1996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第三章 体育经营战略与策略 案例 I 中国某大型体育用品民营企业战略咨询 公司背景 公司由前国家某著名体育运动员创立于 1990 年。 十年来,公司由最初单一的运动服装发展到拥有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等多个产品系列的专业化体育用品公司,在 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中已居于举足轻重的领先地位。 公司产品有三大类, 5000 余种,产品的结构日趋完善销售额稳步增长,道 20xx 年,销售额大 亿元。 客户诉求 10 年的快速发展使得公司已成为中国体育用品的龙头,创造了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客户忠诚度等多项国内第一。 但是,在中国体育药品市场逐渐成熟,市场需求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的行业发展形势下,公司在国外强势品牌和国内风起云涌的中小企业的激烈竞争这,连续三年身材销售额却徘徊不前,对此公司从上到下无不感到迷茫。 如何在短期内提升公司的市场业绩水平已成为公司迫 切需要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公司的品牌和市场都在国内,中国加入 WTO 以后,完全开放的市场必将使公司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变化迫使公司的领导者必须要考虑公司是否需要国际化发展,公司有没有实力进行国际化以及如何进行国际化。 过去公司的产品定位于大众体育休闲消费品,其专业性远远落后于国际知名品牌,鉴于国外发展经验,公司是需要调整产品定位,提升专业化水平,以强化公司的品牌形象。 作为民营企业,缺少资本运作的环境和经验,公司十年基本依赖自我滚动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快 速发展的要求,公司应采取何种资本运作方式来支撑未来的发展战略。 诊断分析 海问项目组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公司内外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资料收集、调查研究,深入访谈了公司 28 位高层管理人员,同时客户委托国际知名公司盖洛曾对公司主要产品进行了细致的市场采样调查,诊断分析显示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公司虽早在 1998 年就制定了道 20xx 年销售额突破 10 亿元的战略目标,但公司并没有 13 对战略进行详细的分解,更缺少一套确保战略目标实现的战略实施规划。 公司从最初的产品经营开始,经过十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体育用品 行业的绝对领先者,建立了国内体育用品第一品牌,到如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在是生产经营,而是品牌经营和网络经营,公司是否需要重新进行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自己的领先优势来开辟第二次创业之路。 公司的品牌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创业者个人的品牌效应,如果要想成为百年老店,如何进行品牌效应转移是关键。 公司创立之初,家族式的股权结构曾经非常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至今公司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种股权结构已成为制约企业壮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家族式资本结构造就公司的管理模式过于集中化,创业者已完成了公司从创业到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使命,不同时期需要不同背景的人掌门。 公司已发展到成熟时期,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如何协调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关系,建立培养一支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管理梯队,是保持公司健康持久发展的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 公司在产品专业性方面落后于国际知名品牌,一方面是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有限缺少国际视野和经验,另外公司规模限制了对研发技术的投入力度。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而且为公司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保障。 解决方案 海问根据详尽的调查研究,运用了 SWOT 等分析工具和方法,帮助客 户建立了以“立足本土的国际化,立足国际的专业化”为核心的综合发展战略规划。 规划中分析了公司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环境为公司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总结概括了公司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重新审视了公司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客户共同制定了明确的中短期发展目标和可行的发展模式。 在总目标指引下,海问从市场营销、品牌、资本运作、国际化及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帮助客户进行战略分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从而使得战略能够真正落地,所制定的方案能够真正为客户所接受和使用。 在咨询过程中,海问和客户共同得出一个结论,即公司并非一个 产品经营公司,而是一个品牌经营公司。 基于这一发现和共识海问着重从品牌入手,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制定了品牌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成果 20xx 年公司成功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改变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了规模扩张所带来的资金压力,提升了综合的管理水平。 同时也为公司后续准备进行了一系列资本运营奠定了基础。 在新的战略和目标的指引下,公司调整了市场开拓的思路,以品牌为核心,在地域和经营领域上进行扩张。 地域上公司在全国建立了自营、经销、特许加盟等多种方式的营销网络,并依托国内市场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开拓国际 市场;在经营领域上公司逐渐向体育用品的高端和专业市场发展渗透,同时引进国外知名品牌的代理。 道 20xx 年底公司的销售额终于突破了 10 亿元目标。 公司以顺利完成新老领导班子的交替,建立起了一支具有高度的生产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层决策管理梯队,年轻的管理团队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朝气和活力。 (资料来源: ,作者: 陈晖 ) 14 第四章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案例 I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着力构建体育文化圈 近两年来,天河体育中心开始走出前些年因违章建筑、侵占体育用地而备受社会指责的阴影, “还地于民 ”的同时,坚持 “以体为本 ”,新的发展思路,使天河体育中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记者近日从广州市体育局获悉,体制改革、观念更新后的天河体育中心,经营效益增长上了 “快车道 ”,去年经营收入超过 5000 万元人民币,力争到 20xx 年达到 8000万到 1 亿元。 一 、功能 单一成为经济 “包袱 ” 天河体育中心是为承办 1987 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而由政府投资约 3 亿元兴建的,占地58 万 平方米,建有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建筑和二个副馆、一个副场等设施。 以后又陆续增建了棒球场、网球场、保龄球馆、健身馆、卡丁车馆和网球馆等一批体育设施。 建筑面积共达 20 万平方米,是全市最大的体育竞技和群众健身场所。 1987 年建成的天河体育中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时主要考虑体育竞赛,缺乏全民健身及体育产业开发配套功能,也未考虑多种经营的可能性,功能比较单一,为以后的维护保养留下巨大隐患。 建成后的 3 年内,每年市财政拨款 200 万元维持其运作,成为政府经济 “包袱 ”。 二、拨款取消 “天体 ”入不敷出 , 饥不择食舍弃 体育 “本业 ” 1991 年起,财政全额拨款取消, “天体 ”的运作陷入困境:当时, “天体 ”每年场租不足200 万元,而 1997 年仅水电费就高达 550 万元。 但天河体育中心毕竟是公共体育场馆。 1995 年 5 月 1 日, “天体 ”按新政策取消了进中心 1 元钱的门票,免费向市民开放,仅此一项中心一年减少约 40 万元的收入。 开放为全天候的免费公园后,进园健身的市民增多,也引来不少社会闲散人员和盲流人员,使清洁、保安等工作量大增,中心日常运作耗资日益增大,不堪重负。 当时全国体育产业市场尚未形成气候,饥不择食的 “天体 ”渐渐舍弃了体育 “本 业 ”,装饰公司、证券公司、汽车展销场 …… 非体育商业项目鱼贯而入,号称 “以商养体、以商养场 ”。 商业项目、违章建筑大肆侵占公共体育设施,引起市民不满。 四、 “以体为本 ”严禁非 体育 项目进场 1999 年春季起,天河体育中心开始 “还体于民 ”, 万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被拆除。 中心内 10000 平方米的观赏性草坪改建为可践踏草地,为市民健身提供惬意的草地。 20xx 年 5 月上任的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明确提出了 “体育可以为国争光,也可以为国增利 ”的新观念,指出 “体育场馆管理者,应以多办体育竞赛、表演和全民健身活动为己任 ”。 改革 强调 “以体为本 ”,严禁非体项目进场,体育本体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低于 60%。 通过重组资产、机构整合,整个中心形成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组织架构,克服分散经营造成的 “资源浪费、机构重叠、重复建设、零敲碎打、未成规模 ”的弊端,强调体育本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