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内容摘要:

的成熟) (二)你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吗。 知识链接: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 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 推翻清王朝 、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 (三)关于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四)你能从几个方面去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的性质 历史功绩:( 政治、经济、思想 )和局限性 P50 历史研究: 决定一种革命性质的主要因素是:哪个阶级领导的。 要推翻哪个阶级的统治。 要建立哪个阶级统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一)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革命形势焕然一新) ( 第一次国共合作) 分裂 ( 第二次国共合作) ( 分 裂 ) 五四运动 191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抗日战争 1937—1945 解放战争 1946—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民革命运动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 天京事变 永安建制 北伐 西征 天京突围(东征) 目的 结果 意义 推翻清朝统治 巩固大本营 解除天京之围 失败 胜利 胜利 沉重打击 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巩固天京 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军事全盛 天京变乱 :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④ 杀 洪 杨 韦 石 ① 逼 ② 杀 ③ 责 ⑤ 疑 ⑥ 走 ⑦ 灭 天京变乱示意图 定都天京后革命意志减弱,腐朽思想滋长; 原 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根本原因 ); 影响: 元气大伤,形势危急,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天朝田亩制度 》 1853年 《 天朝田亩制度 》 的内容 B、土地分配(原则、方法): P45 A、中心问题 : 解决土地问题,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产品分配(原则、方法): P45 D、目的: 建立一个“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如何评价 《 天朝田亩制度 》。 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革命积极性。 空想性 :没有真正实行过; 主观: 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 客观: 平均主义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违背社会规律,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 资政新篇 》 1859年 洪仁玕 目 的: 内 容 : 振兴太平天国 评价 : 进步性: 空想性 :没有真正实行过; 先进中国人最早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摆脱封建制度的历史要求。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和实施条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 根本原因 ); 强大的资产阶级 处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思考: 比较 《 天朝田亩制度 》 和 《 资政新篇 》 异同。 思考: 《 天朝田亩制度 》 与 《 资政新篇 》 的比较: 《 天朝田亩制度 》 《 资政新篇 》 产生背景 社会 经济主张 群众基础 作用 特点 相同 消灭 私有制 发展 私有制 1853年初为巩固政权, 强盛时期 1859年为改革内政,衰弱时期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绝对平均主义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反应不积极 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同时有极大的空想性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反映向西方寻求真理和迫切救国救民的愿望 革命纲领;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未能真正实施 联系: 继承反封建的一面;弥补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和落后。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 主要功绩 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双重任务);( 新特点 ) 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新特点 ) 对后来民主革命有重大影响; 性质 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失败原因 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 强的领导核心 《 天 》 有空想性 《 资 》 不切实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 可行的治国方针 天京事变使领导核心垮台 农民阶级局限性 根本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客观原因 经验教训: P47 1.( 2020上海历史, A组 11) 以下农民运动受基督教影响的是 《 天朝田亩制度 》 和 《 资政新篇 》 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农民战争不曾遇到的新情况,这就是( ) A、清军同地主武装联合进攻 B、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C、敌人长期围困封锁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 天朝田亩制度 》 中有关 “ 分田 ” 的各种表述,其实质是( ) A、实施男女平等的方案 B、按照平均主义原则分配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 天朝田亩制度 》 未能实行的客观原因是( ) A、得不到农民支持 B、违背社会规律 C、无法调动人们积极性 D、战争环境不允许 “ 天京事变 ” 发生的直接原因( ) A、清政府对革命阵营内部的渗透 B、太平天国军事失势在政治上的反映 C、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D、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造成 C A D C D C 1、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专制统治危机加剧 ——必要性 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组织基础: 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如兴中会 [背景、概况 ]、同盟会、文学社和共进会的活动 等);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如三民主义 ); 军事准备: 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 如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等 ); 革命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是武汉兵力空虚;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背景:经济、组织、思想、干部基础;必要性 概况: 纲领: 意义: ——可能性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 1)准备 : A、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B、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 1911年 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 ——加速革命发展进程; 1911年 10月 10日, 武昌起义 ( 领导机构、主力、结果、影响 )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响应; ( 2)爆发 : ( 3)高潮 : A、 1912年 1月 1日,中华民国成立( 标志、概况、内外措施、政权性质 ),定都南京 ——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 1912年 2月 12日,宣统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 C、 1912年 3月,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颁布 ——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武昌起义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取得成功。 ①革命派大量的工作 ,对革命形势的推动;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 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 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 ……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内容 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参议院、大总统和国务委员、法院 ) 主权在民, 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A、意义(性质、地位、作用) 限制袁世凯权利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特点: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政体形式: 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