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校20xx-20xx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内容摘要:

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 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 ”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 ”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 内森维茨的。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不是吗 ?”另一个问道。 “年轻 !”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 —— 噢 !你真的看准了吗 ?我是说 —— 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 ) ,只 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 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 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 缺乏戏剧性。 •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 说最大的魅力。 ( 2)这篇小 说结尾暗示了谁是真正的警长,谁是罪犯。 前文对这一暗示作了一些铺垫,请指出一处。 ( 4分) ( 3)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 ( 4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3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题。 ( 13 分) 尼采 —— 伟大的漂泊者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 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 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 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 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 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 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 对于一个牧师 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 —— “反基督徒。 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 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 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 ?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 感。 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 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 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 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 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 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 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全然是荒诞不经。 1879 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 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 10 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 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 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 理想。 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 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 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 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 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 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 在 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1900年 8 月 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 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 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 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 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 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 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 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844~ 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受叔本华哲学影响,尼采提出“权力意志 论”“超人学说”等,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 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 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 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 生活。 ,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 威,敢 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 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 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