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妙语雅思内容摘要:
稽、可恶,如写捧着古画一路挂过去的“大师”,让人忍俊不禁;背着烟枪、烟灯周游世界的联想勾勒,让人感到可厌可悲。 使用了很多反语来增强讽刺效果。 或寓贬于褒,如“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或贬词褒用,如“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 ‘ 送去 ’之外,还得 ‘ 拿来 ’” ;或引用论敌原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 礼尚往来 ’的仪节,说道:拿来。 ” 旁敲侧击是形成本文语言风格泼辣的手段之一。 如“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 ‘ 送去 ’ 再说什么,否则太不 ‘ 摩登 ’ 了”,既嘲讽了“送去主义”,又给那种追逐时髦的“摩登”风尚来个顺手一击。 又如,在写“得了一所大宅子”之后,作者插入“ …… 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对反动文人邵洵美以富家翁女婿炫耀于文坛,也顺带一笔,予以嘲讽。 三、开放探究 文章第一段对 “ 送去主义 ” 进行了讽刺和揭露。 你认为在今天有没有 “ 送去 ” 的必要,应如何看待 “ 送去主义 ” 呢。 思路提示一: 没有“送去”的必要。 我们要实行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要汲取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发展自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而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文化遗产送出去。 “送去主义”是一种媚外行为,应该批判。 思路提示二: 有“送去”的必要。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了解世界,也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 既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也应适当把自己的优秀文化“送去”,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送去主义”有积极的一面。 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地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 比喻论证 本文恰当地运用了比喻。 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把不敢进门的“孱头”比做逃避主义者,把放火烧光的“昏蛋”比做虚无主义者,把蹩进卧室大吸鸦片的“废物”比做投降主义者,准确形象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用“鱼翅”比喻文化精华,“鸦片”喻精华糟粕兼而有之的文化遗产,“烟枪烟灯”喻旧的文化形式,“姨太太”喻有害的文化遗产等。 这些比喻具体形象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几组比喻所构成的比喻论证恰当地说明了实行“拿来主义”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2. 反语运用 反语就是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 反语多数用在批判、揭露等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谐趣的修辞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本文多处使用了反语,如“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中的“进步”实际意思是讽刺国民党当局越来越无耻的卖国行径。 另外如“大度”“丰富”“发扬国光”等也都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3. 借用新词 如“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 ‘ 送去 ’ 再说什么,否则太不 ‘ 摩登 ’ 了”。 作者用“摩登”这一流行词语,含蓄地表示了他所揭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是敌人害怕的东西,也启发读者去认识敌人的媚外行径。 4. 揶揄嘲讽 如“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前者揶揄了尼采的狂妄,后者揭示了“送去”之后的可怜相。 另外还有那些形象的比喻的运用,也显示了作者的讽刺力量。 5. 驳立结合 文章作为一篇杂文采用了驳立结合的写法。 作者在批判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论点,阐明主张。 先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进而揭露其危害,以此作铺垫,勇敢提出“拿来”的主张,可以说是先驳后立。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 . 昏.蛋 ( hūn ) 脑 髓.( s uǐ ) 嬉.笑 ( xī ) 冠.冕 ( ɡ uān ) 嫉.恨 ( j237。 ) B . 倏.的 ( s h249。 ) 霎.时 ( s h224。 ) 乘.凉 ( ch 233。 n ɡ ) 孱.头 ( ch 224。 n ) 空.白 ( k 242。 n ɡ ) 解析: B项中 “ 倏 ” 读音为 “ shū” , “ 孱 ”读音为 “ c224。 n” ; C项中 “ 蹩 ” 读音为 “ bi233。 ” ;D项中 “ 颉 ” 读音为 “ ji233。 ”。 答案: A C . 蹩.进 ( b236。 ) 自 诩.( xǔ ) 毛 厕.( c232。 ) 畏 葸.( xǐ ) 撰.稿 ( zhu 224。 n ) D . 仓 颉.( j237。 ) 甘 霖.( l 237。 n ) 诽.谤 ( f ěi ) 诅.咒 ( zǔ ) 悼.念 ( d 224。 o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宿愿 纷繁芜杂 沮咒 音容笑貌 B.吝涩 礼上往来 孱头 勃然大怒 C.顷诉 残羹冷灸 自栩 冠冕堂皇 D.贮立 临风殒泪 凭吊 豁然开朗 解析: A项中 “ 沮 ” 为 “ 诅 ” ; B项 “ 涩 ”为 “ 啬 ” , “ 上 ” 为 “ 尚 ” ; C项 “ 顷 ” 为“ 倾 ” , “ 灸 ” 为 “ 炙 ” , “ 栩 ” 为 “ 诩 ” ;D项 “ 贮 ” 为 “ 伫 ” , “ 殒 ” 为 “ 陨 ”。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迅是知者,更是智者,鲁迅是学者,更是学人。 多少作家的书洋洋大观,却抵不上鲁迅一本薄薄的《 野草 》 ,更别提鲁迅其他的渊博所在了。 B.“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当得起 ‘ 百科全书式人物 ’ 的唯一者” (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语 )。 我们成不了鲁迅,但从鲁迅中汲取营养总是可以的。 C.被记者伤透心的鸠山,成了新首相菅直人的“前车之鉴”,菅直人决定与媒体保持“距离美”。 9日,他在就任后的记者会上说:“我觉得动不动就接受媒体采访,会导致政权难以运行。 ” D.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 《 药 》《 为了忘却的记念 》 …… 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 《 拿来主义 》《 祝福 》 和 《 记念刘和珍君 》 三篇。 解析: A项应把 “ 智者 ” 后的逗号改为分号;B项应把括号后面的句号移到引号里面; D项省略号和 “ 等 ” 重复,应删去省略号。 答案: C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既然领导 ________你,把公司的大权交给你,你就应该尽职尽责。 ②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情,一者见得 ________,二者见得大度。 ③我只想我们再 ________一些,“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对这样的害群之马必须及早 ________,才能保一方平安。 A.看重 丰厚 吝啬 处置 B.看中 丰厚 吝惜 处治 C.看中 丰富 吝惜 处置 D.看重 丰富 吝啬 处治 解析: 第①题最容易突破。 “ 看中 ” 指经过观察,感觉合宜; “ 看重 ” 指看得起或看得很重。 从语境看,应选 “ 看重 ” ,故排除 B、 C。 “ 处治 ” 是指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的惩治,语境较重。 “ 处置 ” 除有 “ 办 ” 的意思外,还有“ 安置 ”“ 发落 ” 的意思。 “ 处置 ” 既适用于人,又适用于事物。 “ 处治 ” 适用于人。 从语境看,④应选 “ 处治 ” ,故排除 A。 答案: D 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相互关心照顾,真是恩爱和睦、 礼尚往来. . . .的一对儿。 B .这位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 故弄玄虚. . . .,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 .学问贵在问,要问就不要怕 贻笑大方.。高一语文妙语雅思
相关推荐
音乐典礼。 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遗嘱执行者用歌德悼念席勒的诗结束了那朴素的葬礼: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广大人群。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 光华四射, 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连结。 他的主治医生贺维博士认为如此伟大的大脑,应该进行研究,所以他便把爱因斯坦的大脑保留了下来,并切成200片带走。
同的对联: “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 ”。 你知道这是什么用意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 1 课时 ) 感悟与思考 85 年前的 5 月 4 日 , 3000 余名北京青年学生为抗议北洋政府出卖山东权益,火烧赵家楼,痛 殴卖国贼,率先点燃了反帝爱国的火焰,发动了彪炳史册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在开启中国 近 代历史新纪元的同时,更以其积淀的不朽精神,成为引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能。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 当我们隔壁邻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我们不至于因此而生气;我们也不会因此而给他以难看的颜色,伤害他的情感,尽管这种颜色对他没有实际的损害。 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服。 ” 请回答:
是 否 输出 S n=n+1 n S 开始S=0,n= 1≤100? 是0+1 1+2 2S=0+1+2 3 2+3 31+2+36 … … 100≤10是S=1+…+100 101 1+…+100 100 n=100+1 1思考 : ( 1)初值改为 S=0, n=1;或者 S=1, n=2行吗。 ( 2) S=S+i, i=i+1分别有何作用。 结束输出概念深化 — 流程 开始 初始值 条件
, 1981年 , 第 288289页。 参考论著 • 蒋永敬: 〈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 〉 ,《 中华民国建国史 革命开国 》 , 台北 , 国立编译馆 , 1985年 , 第 125206页。 • 卿斯美: 〈 辛亥革命前夕美国对华政策研究 —— 兼论清末预备立宪的失败 〉 , 《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3年 , 第 5555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