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20xx届高三历史模拟题一含解析内容摘要:

最有可能是 ( )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 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 (1840. 1864) 第三卷 „„ (1865— 1895) 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 (1895. 1901)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 (1901. 1912) A.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析】本题时间“ 1865~ 1895”,《北京条约》是 1860 年签订的,不符合时间要求,故 A项错误;制夷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 抵抗派提出的,不符合时间要求,故 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在 1864 年就被镇压了,故 C 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此时民族工业产生,进行了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故 D项正确。 【答案】 D 1辛亥革命后,帽子销量突增,“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也须购买一顶”。 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 A.社会习俗变迁 B.生活水平提高 C.思想解放有限 D.民众追赶潮流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社会习俗不会导致帽子成为“贫穷的人情愿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的原因,故 A项错误;从“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可知生活水平提高与史实不符,故 B项错误;辛亥革命实行剪辫易服,废除清朝时的发饰,从材料可知即使贫穷也要戴帽子是适应不了新的发饰,反映出人们心理上没有接受新制度,故 C项正确;民众追赶潮流与材料中“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不符,故 D项错误。 【答案】 C 1 “公民”一词,在 20世纪初便开始在中国得到运用,随后便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 ,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 这直接反映了 ( ) A.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烈 B.公民政治在清末民初发达 C.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 D.公民政治取得实质性进展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从“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可知当时“公民”一词为政客利用,各种政治势力通过“公民”一词争取民众的支持,故 A 项正确;从“其使用者 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可知公民政治不能称为“发达”,故 B项错误;从“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不能得出民众参政意愿强烈,故 C项错误;从“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可知当时只有“公民”之词,没有实现公民政治,故 D项错误。 【答案】 A 1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C 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D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 我国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我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 1954 年宪法中,故 A项错误;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能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践踏和破 坏,但不能说彻底破 坏,故 B 项错误; 1956 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 C 项错误;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标志着我国的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故 D项正确。 【答案】 D 1958 年 8月 13日《人民日报》社论曾说:毛泽东同志在 1955年冬就说过,将来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几十倍、以至几百倍于现在的农作物的高产量。 今年的农业丰产完全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预见。 这是共产主义风格的胜利,是 破除迷信、彻底解放思想的胜利。 这表明 ( ) A.一五计划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高产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左”的倾向 【考点】 50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该社论反映出 1958年大跃进中的浮夸风,与 1957年已经完成的一五计划无关,故A 项错误;“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下降,故 B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故 C项错误;该社论反映出 1958年大跃进中的浮夸风, 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左”的冒进倾向,故 D项正确。 【答案】 D 2 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 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 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 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考点】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解析】这次 会谈的成果是指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 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 1971年,与 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的结果无关,故 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 C 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 1991年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 D项错误。 【答案】 C 2 1926 年 6 月 9 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看《法国革命史》,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 ”这表明 蒋介石 ( ) A.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 B.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 C.遵循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D.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材料反映出蒋介石对俄国革命的赞赏,与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无关,故 A项错误;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然而益可宝贵也”,蒋介石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故 B项正确;蒋介石的观点是遵循三大政策中“联俄”的基本原则,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蒋介石准备与中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