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含解析内容摘要:

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答案】( 1)山山唯落晖( 2) 波撼岳阳城(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濯清涟 而不 妖( 5)苔痕上皆绿 ,草色入帘青( 6)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7)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解析】 分析:本题中易错字 有:晖、撼、 萋、鹦鹉、洲、濯、涟 、 妖、睦,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 考点: 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一是由于记忆不清,二是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 38分)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 15分) 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 下的差异。 ②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③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④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 比低处高。 ⑤ 这叫逆温层。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⑦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⑧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 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 早还有古今的 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 1921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 ( 2分) 【答案】 各段的第一句。 【解析】分析:了解中心句,在文段开头即可找到。 点评:中心句,一般都是每段的第一句话有时是最后一句话。 1什么叫逆温层。 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 4分) 【答案】 ① 秋冬之交, 天气晴朗的空 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 ② 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③ 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解析】分析:此题的答案就在文中,注意仔细阅读课文,就能把正确答案写出。 分析:此类题,首先要考虑在文中直接引用语句解答。 1第一 段第 ⑧ 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 3分) 【答案】 ① 举例子 ② 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 “ 高下的差异 ” 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解析】分析:根据掌握的说明方法分析,从说明目的方面来说明作用。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平时学习中对说明文的常用方法要明确记忆。 1第一段 ② — ⑧ 句可分为两层, ③ — ⑧ 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 2分) 【答案】 这种特殊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太清楚。 【解析】分析:从这句话的特殊性方面考虑即可。 一般人不知道,不了解。 点评:此类题要仔细阅读所示文段,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解答。 1第二段第 ② 句中的 “ 后者 ” 具体指代什么。 ( 2分) 【答案】 1921到 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 7种禾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解析】分析:联系上下文即可得出答案。 点评:此类题要找到语句的具体位置,仔细分析前后句的内容,即可作答。 1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 _ 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 (选择填空:空间、时间)( 2分) 【答案】 空间 时间 【解析】分析:根据本文说明文的特点,从 说明顺序方面来解答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说明顺序,注意三种说明顺序的定义。 (二)阅读下文( 8分) 大陆漂移 人类在古代就( 甲 ) “ 地可动 山可摇 ”。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乙 )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 到了 20世纪 60 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 丙 )了海底扩张说。 ( 丁 )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 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 50 千米)和上地幔(厚度 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 —— 岩 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 700 千米深处)。 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