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内容摘要:
国家的外交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出口岸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 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 A.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要求“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0. 1915 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 ) A.支持袁世凯 B.企图独占中国 C.夺取德国在华“势力范围” D.抵制美国在华的扩张 2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A.广州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浙、皖起 22.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 A.中共“三大”召开 B.国民党“一大”召开 C.广东国民政府成立 D.国民革命军北伐 23.旧三民主义发展新三民主义,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国的君主制度已被推翻 B.旧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 D.孙中山等对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依靠力量有了新认识 24.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改造传统的儒家思想 B. 通过思想文化运动达到改造社会 C.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 D.反对思想领域里尊孔复古逆流 25.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国民党的性质是( ) A.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 B.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 C.官僚资产阶级的政党 26.在中共直接领导和发动下, 1925 年出现了工人运动新高潮,“新高潮”最本质的特征是( ) A. 上海.广州是高涨的中心地区 B.建立了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C.集中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 略和镇压 D.民族资产阶级始终参加了斗争 27.国民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有内在的继承性,这主要表现在 A.革命的任务上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上 C.革命的结局上 D.革命的指导思想上 28.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成为“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革命成果的丰富性 C.领导阶级的先进性 D.俄过帮助发进步性 29.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主要体现在( )。弋中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相关推荐
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 60 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 那时 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移感。 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 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 穆尼
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答案】( 1)山山唯落晖( 2) 波撼岳阳城(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濯清涟 而不 妖( 5)苔痕上皆绿 ,草色入帘青( 6)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7)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解析】 分析:本题中易错字 有:晖、撼、 萋、鹦鹉、洲、濯、涟 、 妖、睦,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 考点: 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一是由于记忆不清
A. 犹太教 B. 佛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19. 沙特阿拉伯空袭也门、伊朗核危机、叙利亚内战、 ISIS为代表的恐怖势力的兴起等让人们对分崩离析的阿拉伯世界的感到担忧。 而伊斯兰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也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命题。 伊斯兰教最早是在哪里创立的 A. 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B. 地中海沿岸的耶路撒冷 C. 古巴比伦王国 D. 爱琴海沿岸的古希腊 20. 下列关于基督教
C.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夺取了国家大权 D.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扩张的色彩 19.如果你给华盛顿画像,可以选择的历史情景是 ( ) A.他率领议会军击溃国王军队 B.他在萨 拉托加战役中打败英军 C.他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 D.他率领军队远征俄国 20.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首先明确人物的身份。 如果要让你给图中这三个人物冠以一个共同的身份,你可以选择的是 ( )
背景、目的 时间 规模 性质 次数 航向 评价 欧洲航 海活动 资萌芽; 追逐财富 15C 末 开始 船少、人少 封建君主支持的探少 略 略 险活动 郑和下 西洋 封 社 开 始衰落,资未萌芽;显示国 力 和 结交友谊 1405~ 1433 200 多艘 /次 二三万人 郑和为中国政府的使臣 郑和领导 先后 7 次 向西经马六甲→ 印度洋 → 印度 → 波斯弯 →红海 → 非洲 航海史上壮举
1中国早在商朝时就知道勾股定理的特例,即商高定理。 但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是: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翻转地球。 ”这是谁的名言。 A. 毕达哥拉斯 B. 亚里士多德 2小时候,我们特别喜欢听故事。 你听过《狼和小羊》、《农夫与蛇》等故事吧。 它们出 自: A.《伊索寓言》 B.《希腊神话》 C.《荷马史诗》 D.《伊利亚特》 2你一定读过名著《巴黎圣母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