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谈中国诗内容摘要:

作 ,在 比喻方法论 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 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钱先生 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 博喻、曲喻、一喻多义 等手法, 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本文中他采用了如下手法: ① 比喻的谜底 ② 博喻 ③ 曲喻 ④ 一喻多意 ⑤ 分喻 ⑥ 反喻 ① 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说过: ‚ 比喻体现了 相反相成 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 相同之处 ,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 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 新颖。 ‛ 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 在这里钱先生不仅 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 ,而且给我们亮出了 创造佳譬妙喻 的 ‚ 谜底 ‛ 有理可依,有法可循。 对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 ‚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 和宋诗 ‚ 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 ‛ 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 ‚ 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 ‛。 ② 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 什么是博喻的呢 ?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 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 ‘ 博喻 ’ 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 ‛ ,就是 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 ‘ 车轮战法 ’ ,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 ‛。 如苏东坡在《 百步洪 》 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 ‚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 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 ‚ 喷薄欲出的朝日 ‛ 、 ‚ 看得见桅杆的航船 ‛ 、 ‚ 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 ‛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 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 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 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 创造新奇比喻 的妙法。 所谓曲喻,即 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 ‛ 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 如李贺 《 天上谣 》 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 再如李商隐 《 天涯 》 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 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 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 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 《 管锥编 •太平广记卷四八八 》 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 《 文章例话 》 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 ‚ 一喻多意 ‛ 有两层意思: (一 )一个比喻 在不同的语境中 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 ; (二 )或在特定的语境中 同时兼具多义。 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 喻之二柄与多边 ‛ 的具体运用。 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 《 自君之出矣 》 : ‚ 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