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囚绿记内容摘要:

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 ③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 “ 绿友 ” 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 7. 第①段中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 “ 自私的念头 ” ,你认为是哪一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 8. 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 “ 固执 ”。 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 固执指 “ 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 ,或者说 “ 向着阳光 ”。 对光明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 9. 第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 “ 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 ” ,另一方面却又称 “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 ” ,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 “ 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 ” 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地亲近绿,引绿入室,却伤了绿。 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 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 “ 魔念 ” ,囚禁着绿,不愿放走它。 • 10. “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 结合语境,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 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 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 (二 )课外阅读 • 陆蠡故居 • 刘长春 • 我在天台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出生地,他 奇特的人生禀赋 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 ——这是我读黑格尔 《 历史地理 》 的一个启示。 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 十岁时,他被人目为 “ 神童 ” ;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 “ 绝代散文家 ”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 《 葛莱齐拉 》 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 《 罗亭 》 和 《 烟 》 等名著。 第一次读他的 《 竹刀 》 ,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 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 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 • 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 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 陆蠡曾说: “ 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 ” 高贵是心灵的性质。 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 “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 •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的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 • 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 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 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 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犹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 • 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了 《 囚绿记 》 ,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 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 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 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冈与终年不断的溪流。 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 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 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 ” ,在它面前 “ 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 ”。 ——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和血液的东西。 • 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 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 曾经有谁邂逅。 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 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 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 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 • 陆蠡是 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 „„ 那是 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的陆蠡在上海 “ 孤岛 ” 再婚。 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 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 “ 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人随便痛饮。 ” 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 陆蠡的朋友巴金、唐弢、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 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唐弢又把棉袍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 “ 公道 ” ,他竟上门说理去了。 一去从此不返。 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 “ 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面前是不会低头的。 ” 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忽而,我又想起 《 竹刀 》 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 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