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内容摘要:

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 ( ) A. 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 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 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 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解析:题中的材料实际上是要求“罢黜百家”,主张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迎合了统治者的意愿。 答案: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归纳材料的能力以及对其主旨思想的判断能力。 【 借题发挥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 ) A. 是董仲舒的建议 B. 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弟子 C. 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D. 其他学派的主张不适用于治国 答案: C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解析: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需要和反映。 答案: D 点评:从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层面思考。 【 借题发挥 】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 完善法律机制 D.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 D 1. ( 2020天津高考) 《 史记 》 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 《 春秋 》 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 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 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答案: D 2. ( 2020海南高考)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 A. 分封制度 B. 井田制度 C. 宗法制度 D. 礼乐制度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周政”,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 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三 宋明理学 历史回音壁 庐山管理局主办的白鹿洞书院系列讲座于 2020年 4月20日开讲,台湾知名学者朱高正应邀作了第一讲,他主讲的内容是朱子学对现代人修身的意义。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南唐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北宋时期改称 “ 白鹿洞之书堂 ” ,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 “ 四大书院 ” ,并被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 探究思考朱熹理学的地位。 提示: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一、 宋朝的程朱理学 :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 (2) 二程的主张: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宋明理学大发展,糅合儒佛道观点,两宋二程和朱熹,存天理又灭人欲,格物致知认识论,朱熹理学集大成。 2. 理学的成熟: (1)集大成者:南宋朱熹。 (2) 朱熹主张:①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 ,理离不开气,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 ②理学的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的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3. 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束缚人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但理学中的修养论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来说,还是有一些合理成分的,对中国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王守仁的“心学 1. “心学”的基本特征: ( 1)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 王守仁的主张:( 1)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2)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