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风险投资教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上几乎是 IPO 市场新股发行候选人的 3 倍。 由 于传统的 IPO退出方式出现障碍,新的可行的退出战略和机制出现了,主风险投 资知识简介 7 要是以私人企业或上市公司兼并的方式。 从 1987 到 1989 年,兼并退出连续 3年超过了 IPO退出。 外国投资者也向美国风险投资业提供了退出机会。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现金充足的日本公司借着日元升值的势头,以极高的价格购买美国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寻求进入重要技术领域的机会,以加强其战略地位。 1991 年春季,在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公司股票的带动下, IPO开始复苏。 但是,热心于兼并的大公司,尤其是日本、德国、英国的公司,仍然是美国风险投资者退出的重 要资金来源。 ( 5) 更老练的资本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出现 快速增长的风险投资业的一个副产品是更老练的资本提供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和养老基金管理者)和资本使用者的大量出现。 这些人不仅更老练,而且小心,更借助于司法力量。 这些机构投资者在把钱交给新的基金管理集团时总要提出苛刻的条款和条件。 谈判的焦点是附带权益( Carried Interest),那些到风险基金来寻求资本的企业家和公司已变得更老练。 “ 10 年前,如果企业家找到我们时已有了全面的很好的商务计划,他们就会有一个竞争优势。 今天,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宏伟的计划,这个优 势不存在了。 ”企业家正变得更聪明,他们已熟知筹措风险资本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知道,从哪儿和如何找到资本;哪一家基金是他们所期望和寻找的;如何辨别最好的律师、咨询人员、会计师。 他们已知道应当回避什么。 企业家的这种专业能力得益于过去 20 年中美国企业家的“安静革命”。 这些专门的技能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得到,如:书本、电视、大学、成人教育课程、各种会议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的骨干。 一些组织如:美国电子联合会、风险投资杂志、麻省理工学院的企业论坛、哈佛商学院的新企业俱乐部、硅谷企业家俱乐部等,都创立了为企业家 和投资者服务的网络和信息交换机制。 1996 年美国风险投资情况 总回报率 %;风险投资公司 500 家; 投资领域:信息技术 60%,生命科学 22%; 投资阶段:研究阶段 6%,技术、市场开发阶段 80%; 投资年增长率 25%,很成功和完全失败的项目各占 25%; 1996 年上市公司 276 家,市值 121 亿美元。 风险投 资知识简介 8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已雏形初具。 截至 1994 年底,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已发展到 80 余家,具备了 35 亿元的投资能力。 然而,相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我 国风险投资规模依然太小,很难完成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艰巨任务。 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所投的方向与高科技特别是信息产业少有关联。 到 1998 年情况出现转折,华登投资集团、美洲银行罗世公司等 3 家向四通利方投入 650 万美元风险资金,其非盈利性的站点成为最具商业价值的资源,与美国华渊网共同合并为全球最大的华人站点“新浪网”。 1998 年 5 月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投入金蝶游戏软件 2,000 万元人民币。 以美资为主的爱特信公司创建了网上中文搜索器“搜狐”,在获得风险投资注资不到一年,便被《时代周刊》与微软公司列在一起 ,成为全球最具增长力的电子企业之一。 近期又获得二期风险投资注入:从英特尔公司等 3家获取风险投资 200 万美元。 在中国创立无线英特网络的美国美通公司(总裁是大陆人)从硅谷获得 2,000 万美元巨额风险投资。 但总体观之还是太过于零星破碎,力度规模也太小太弱。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需要一个极其成功的范例样本。 从四通利方一例中可以清楚看出,同样是钱但风险投资却有明显不同于一般融资之处。 该公司副总王杰说,首先不同点在于看人,风险投资最重视核心人员的人格毅力、创业欲望、智慧能量,而不是看关系、看项目、看背景;其次是“聚焦原则” ,看你能否集中目标于高科技主项的一点突破,而不是“扁平发展,散点推进”的方式。 也象是麦当劳“最看中地段,但绝不做房地产”的典型策略。 目前大量游动在试验区、高新技术区的资金或是政府融资、或是高利贷资金,不可能具备风险资金的内含特性。 它们近利性强,与高科技深专长进的本性不合,要么压力机制不对,要么容易游离于企业主业之外,使科技创业难成气候。 经济学家魏杰尖锐指出,东亚此番金融危机即与此有关:亚洲经历了至少 13 年的经济泡沫化,与高科技进程十多年的停滞有关,往深了说就是因为没有高科技形成与发展的融资机制所致。 北大 方正“精神领袖”王选教授有言:看来高科技发展极缺也急需的,就是风险投资这样的“机制”。 中关村也在急迫的呼唤它。 中国的高科技也在呼唤它。 ( 1)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简史 我国政府对于发展高科技产业是非常重视的。 早在 1985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科技工作,可以创立创业基金给予支持。 这一决定的精神使我国高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和保证。 1985 年 9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它是我国大陆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业务的全国性金融 机构。 1984 年工商银行开办科技贷款,其它银行也相继开办, 1990 年,中国银行正式设立科技贷款项目, 1987 年许昌又首开科技信用社。 目前各类非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也发展到 80 家,融资能力达 36 亿美元。 近几年来,科技投入结构有了变化,政风险投 资知识简介 9 府与非政府的投入比,从 1987 年的 : 到 1990 年的 :。 此外,沈阳市 1992 年率先建立了科技风险开发性投资基金,采取了贷款担保、贴息垫息、入股分红等多种有偿投资方式,为企业发展科技分担投资风险。 由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创办的我国第一家以促进科技进步为主要目 标,以人民币经济担保为主业的全国金融机构 —— 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开展了对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工业性试验、区域性试验的担保业务,兼营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技术进步方面的投资、融资业务,并为这些项目开展评审、咨询业务。 这一举措,无疑对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风险投资领域中来有着积极的作用。 除风险投资公司外,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还建立了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 1996 年 5 月 15 日我国正式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1996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 该法第 21 条明确规定:科技成果转化的国 家财政经费,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基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以及其它促进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该法的实施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国际风险投资公司开始进入我国市场。 1992 年,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成立,这是美国国际数据集团( IDG)投资成立的中国的第一家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工程、通讯、电子产品、新材料、制药、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企业,该公司依据 IDG 遍布全球的信息网,在中国高技术投资 市场十分活跃,已投资总额达 8,000 万美元,对我国风险投资事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 2)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可以说仅仅有了一个开端,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投资的规模较小,尚不能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投资渠道窄,没有充分利用包括个人、企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等更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构筑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 投资的风险集中于国家身上而无更多分担投资风险的渠道,这在政府财力有限的前提下是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和发展的。 这也是我国风险投资业 规模较小的直接原因。 总体来说,我国的高技术发展水平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国内的高技术市场大部分被国外产品占领,这使得我国的风险投资企业面临巨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历史阶段,市场尚不完备,没有建立风险投 资知识简介 10 起产权交易市场,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使得一些潜在的投资者因惧怕“投进去,收不回”而对风险投资望而却步。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短缺现象,资金短缺尤为严重。 加之管理不善、政策不严、一些不法的投资分子有空可钻,不必冒很高的风险便可获得很高的收益。 这些不正常现 象使人更不愿需要冒高风险且投资时间长,才能获得高收益的高技术企业。 法制不健全,使得社会上诸如“长城公司”所进行的非法活动屡禁不止,挫伤了老百姓的投资积极性,使得风险承受力较差的居民对正常的集资活动产生了逆反心理。 另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损害了一些进行高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的利益,从而挫伤了他们进一步创新的积极性。 我国风险企业缺乏示范性,目前高技术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 10%左右,加之对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作用的宣传不够,他们缺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在这种“看不见高收益”的情况下,很难使得更多人愿为其承担“ 高风险”。 缺乏高效益的信息交流网络,使得企业无法迅速了解和跟踪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状况和最新动态,造成了企业的应变能力低下。 在这种状况下技术开发有很大的盲目性,增加了企业技术开发的风险。 另外,信息交流不畅,不仅使得企业界之间,投资者之间的先进经验不能及时交流,还时常出现拿着项目找投资的企业家或科研人员与拿着资金找投资对象的投资者擦肩而过的现象。 高水平的风险投资业不仅需要有高强度的投资,还需要高水平的管理,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管理,我国缺少这方面的人才,风险投资管理未按照风险基金的办法管理,存在首长贷、人情贷现 象,利用率低。 无论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宏观管理能力,还是企业界和投资界的微观管理能力,均不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 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我国还存在工业基础薄弱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足,外资利用能力有限等不利原因。 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完善的高技术风险投资业的条件。 但若能将上述所列之不足加以克服,既可以提高现有资金利用率,也可积极推行风险投资,使其在实践中成长、完善。 风险投 资知识简介 11 二、风险投资企业案例 1955 年当威廉、肖克利( William Shockley)在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公园创建他的公 司时,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其他人都不会想到他正在开创一个新的行业,这个新行业的兴起给整个地区带来了一个新的名字叫 — 硅谷。 肖克利原本任职于有名的贝尔实验室,他和另外两个物理学家一起发明了晶体管,这是一种和真空管一样能将电子讯号放大的元件,不过它所需的电流、它的体积以及产生的热量都要比晶体管小很多。 因此,它的用途更加广泛。 肖克利本人也因此荣获 1956 年度的诺贝尔奖。 然而肖克利并不因此而满足。 为了制造出稳定性高的晶体管,同时也为了实现他的“最具创造力的人应该得到比公司雇员更高的报偿”的理念,肖克利创建了他自己的公 司 —— “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肖克利招募了一些最聪明和最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他的半导体公司,这些人构成了以后在硅谷创建半导体行业的风险投资家们的核心。 然而这时,他们还仅仅是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没有获得财富,只有他们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后,财富才随之而来。 在肖克利半导体工厂的这些年轻精英中,最出色的就是“八人帮”。 1957 年,在洛宜斯( Intel 的创始人)的带领下,“八人帮”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另行创建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洛宜斯在解释他们离开的原因时说,我们希望在一个新建的公司里获得股份,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事 业,而不想为生计而奔忙。 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他们没有失望,由于洛宜斯发明了集成电子技术,可以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当仙童半导体公司被它的母公司 —— 仙童仪器和照相机公司买下全部股份时,“八人帮”中的每个人都得到一笔 25 万美元的收入,这时他们最初的 500 美元投资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了。 然而,这仅仅是他们从下一步活动中获得更大回报的序曲。 在“八人帮”创建仙童半导体公司时,他们得到了工业家谢尔曼 费尔柴尔德( Sherman Fairchild)的大力支持。 当时,谢尔曼是 IBM公司最大的私人股东,此外他还拥有仙 童仪器和照相机公司。 在风险投资家阿瑟、洛克( Arthur Rock)的安排下,谢尔曼的仙童仪器和照相机公司投资建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在硅谷半导体的创建时期出现的模式:先是科学上的突破,随后就是在风险资金资助下风险企业家所进行的商品开发,这些风险企业家来自富于创业精神、有丰富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风险资金则来自于对高新技术有很高见识的富有的投资者。 1959 年的夏季,当时担任仙童半导体公司研究和开发部目主管的洛宜斯发明了集成电路技术。 而在几个月之前,德克萨斯仪器 公司的杰克、基尔比也独立地发明了这一技术。 风险投 资知识简介 12 因此,基尔比和洛宜斯被认为是集成电路的共同发明人。 在半导体的发展进程中,集成电路的重要性仅次于晶体管的发明。 因此, 1968 年 7 月当洛宜斯和摩尔与葛洛夫离开仙童公司时,洛宜斯已经是硅谷的传奇人物了。 在风险投资家洛克的帮助下,洛宜斯和摩尔组建了另一个半导体公司。 新公司取名为英特尔,这是由“集成电子”两个英文字组成的,象征公司将在集成电路市场上飞黄腾达。 在英特尔公司,洛克作为主要投资者投入。企业投资:风险投资教材(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