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团队建设内容摘要:

省级 一等奖 2020 教育新产品技术开发研究 省级 二等奖 2020 素质教育发展研究 省级 一等奖 2020 高职高专教育机电类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省级 二等奖 2020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省级 二等奖 2020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省级 二等奖 2020 弱势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省级 二等奖 2020 教学改革项目( 2020 年以来)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自筹 河南省教育厅 2020. 92020. 10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自筹 河南省教育厅 2020. 202020. 10 教育新产品技术开发研究 自筹 河南省教育厅 2020. 82020. 12 20 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著)题目 期刊名称、卷次 时 间 现代远程教育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发展研究 职业教育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 科技创业月刊 五 、科研情况 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计算机 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自筹 河南省教育厅 2020. 92020. 10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自筹 河南省教育厅 2020. 202020. 10 教育新产品技术开发研究 自筹 河南省教育厅 2020. 82020. 12 现代远程教育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自筹 教育新产品技术开发研究 自筹 素质教育发展研究 自筹 21 科研 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级别 时 间 现代远程教育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省级 一等奖 2020 教育新产品技术开发研究 省级 二等奖 2020 素质教育发展研究 省级 一等奖 2020 高职高专教育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省级 二等奖 2020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省级 二等奖 2020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省级 二等奖 2020 弱势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省级 二等奖 2020 现代远程教育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省 级 一等奖 2020 教育新产品技术开发研究 省级 二等奖 2020 素质教育发展研究 省级 一等奖 2020 22 六 、团队建设计划 一、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及建设思路 (一)总体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建设方案》的文件精神,以服务商丘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 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工学结合“ 4+1+1”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具体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 围绕这一目标,以服务商丘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 4+1+1”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加强与 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与工学结合的“ 4+1+1”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突出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内容,实行“多证书”教育。 3. 师资队伍建设具体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培养专职,引进兼职,校企合作,国内交流”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提高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具体目标 专业建设目标是把该专业建设成集教学、技能培养、认证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为一体的省内一流专业。 采取以服务商丘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的“ 4+1+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同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等。 23 5.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体目标 学生 综合 素质培养目标 是 以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 、 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思想政治、科学文化、身心健康 、 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基本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不 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接班人。 6. 社会服务具体目标 社会服务从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对口支援三个方面进行,以校内实训基地、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的运营,实现工学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步骤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项目负责人:刘传领、刘永建、毛自民) 建设思路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 围绕这一目标,以服务商丘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将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工学结合的“ 4+ 1+1”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内容 ( 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以服务商丘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的“ 4+ 1+1”人才培养模式。 前四个学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能力培养;第 5 个学期,在企(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信息检索、信息管理、项目研发、软件开发、局域网组建、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多证书”培训和考取证书、毕业设计;最后一学期是顶岗实习。 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校和企业、实训与工作的“零距离”。 ( 2)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过程 首先,在 构建工学结合的“ 4+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 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 企业 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 学生 的实习、实训 , 并 且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施以及整个培养过程。 其次, “ 4+ 1+1”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涉及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 这 三方主体 互相互补、互相牵涉、互相监督。 因为 在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这个特殊的 “ 产品 ” 却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忽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将可能导致整个合作过程和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再次, 加强 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相适应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通过顶岗实习,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实训与工作的“零距离”。 24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 (项目负责人:李德启、唐靖、李朝永) 按照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增加校外实训课程的调研力度,通过调研,将 IT行业急需的实践技能、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内容充实到课程中来,灵活科学的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有计 划有目标的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骨干教师,根据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以及本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本专业使用的教材。 组织教师在已有实训教程的基础上,对每一门实训教程及其内容进行细分,编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各主要实训课程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 2.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以服务商丘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特点,三年内建成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管理信息系统 3门。 3. 精品课程建设 计划三年内建设院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安全技术、巨域网组建与管理共 2 门,其 中计算机安全技术进一步争取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系列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使精品课程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和更强的辐射作用。 4. 职业素质教育和双证书教育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今后的重点将放在实施“双证书”教育方面。 第一,在教学内容中引入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将其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不加大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互沟通与衔接。 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又取得了被社会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提供知识和技能的资格证明。 第二,建立与本专业培 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各种技术等级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 按照职业资格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相应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有关课程和训练项目成绩的主要依据。 5. 特色教材及课件建设 为突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点,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及职业应用能力为重心,根据 IT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全面修订现有的自编教材,重新规划和制作教学课件,重新构建以“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为特点的实训教程体系, 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 多元、 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编写具有高职特色 25 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系列教材, 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发展的最新动向,以及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编写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系列理论教材 4 门和与之配套的实践教材,形成具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特色、优化配套的教材体系。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特点的实训教程体系 ,组织教师在已有实训教程的基础上,对每一门实训教程及其内容进行细分,编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各实训课程“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规范实训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 6. 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评价改 革 教学方法采用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评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教学效果采用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与测评相结合,并逐步实行学分制。 (三)师资队伍建设 (项目负责人:刘传领、张伟利、李建) 1. 建设思路 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 2. 建设内 容和措施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内容包括:在三年内,培养专业带头人 1 名,骨干教师 3 名,“双师”素质教师达 85%以上,兼职教师达 50%以上。 使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引”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工作,通过引进人才,引进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设立教师奖励基金等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聘”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讲学,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联系,充分利 用社会的资源; “送”是选取、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攻读学位,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应用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 “下”是让骨干教师下到基层单位(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进行挂职锻炼,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丰富、提高他们地工程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 “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 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 26 程建设、 学术等方面地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项目负责人:刘永建、陈超杰、丁海伟) 1. 建设思路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加快建成具有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于一体,多功能、综合性校内专业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改进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室的运行、管理机制,搭建新型实验实训资源服务平台,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改革实验实训教学体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旭日东升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规划实验实训条 件建设项目,共同组织实训实习教学,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编制实训和实习教学基础文件、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行实训室开放式管理实现技能教学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使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 50%以上,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教学总学时的 80%以上,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