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农业科技进步项目-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双晚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内容摘要:

小麦玉米是我县两大主要农作物,面积和总量分居第一二位,小麦常年种植面积 3 万公顷,是小麦适宜区高产区和优质区,所生产的强筋小麦的各项指标均可达到国家的强筋标准。 13 玉米 常年种植面积 ,为本地的饲料加工业、畜牧业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节约型社会的兴起以及国际上粮食危机、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等多方面影响,传统小麦玉米一年两收作种模式、种管技术体系和经济效益受到挑战,水肥浪费严重,收种常因讲进度而不讲生产实际情况。 本课题组研发的“小麦玉米双晚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玉米直播完熟收获,让籽粒的千粒重达到最大,实现增产增效、节能的目的;小麦适当晚种,并结合相关技术,晚种不减产,冬前群体适宜、个体健壮,越冬安全。 通过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玉米增产 50kg/ ㎡,小麦增产 50kg/㎡,项目区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 1600万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计划进度及 阶段目标 开始时间 截止时间 完成的主要指标(要可考核) 推广应用面积 10万亩,小麦亩产增加 46kg,玉米亩产增加 47kg。 推广应用面积 10 万亩,小麦亩产增加 48kg,玉米亩产增加。 推广应用面积 10 万亩,小麦亩产增加 ,玉米亩产增加。 技术水平 [ 6] 知识产权 情 况 专 利 其中发明专利 技术标准 著作权 动植物新品种 市场前景 [ ] 产业化后 经济效益 年增销售 收入 (万元 ) 年增税收 (万元 ) 年增利润 (万元 ) 创 汇 (万 元 ) 16648 1600 相关附件目录(附件可附后) 14 主管部门推荐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山东省科技成果鉴定申请书 成果名称: 十万亩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双晚‛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完成单位: w农业技术推广站 协作单位: 申请鉴定单位: w 农业技术推广站 申请鉴定日期: 2020 年 7月 21 日 申请鉴定形式: 申请组织鉴定单位: 组织鉴定单位受理日期: 经办人: (签字) 15 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0 年 任务来源 ( 4 ) 1国家计划, 2省部计划, 3市地、厅局计划, 4计划外 计划名称与编号 研究起止时间 2020年 6月至 2020年 6月 成果密级 ( 0 ) 0无密, 1秘密, 2机密, 3绝密 申请鉴定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0537 通信地址 山东省 w中都大街南段 邮政编码 0 内 容 简 介 16 (内容包括: 任务来源;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性能指标; 与国内同类技术比较; 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作用意义; 推广应用的范围、 条件和前景;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 任务来源 :本项目为 w科技局发展计划项目。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农业生产;玉米直播可从保证较适宜的群体、易于操作、规范化种植并从时间上避开灰飞虱传毒危害,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冬小麦适期晚播,避免冬前旺长、减轻田间郁闭,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 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实现了生态效益最优化。 性能指标 :小麦玉米“双晚”技术推广应用面积 10万亩,项目 2020年 6月开始实施, 2020年 6月完成,小麦玉米单产前三年平均 、。 项目期间累计推广小 麦玉米“双晚”栽培技术面积 30万亩。 小麦平均亩产达到 ,较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 ,增长 %,三年累计增加冬小麦总产 1455万 kg,新增产值 2328万元,平均亩增效益。 玉米在 2020年亩产达到 ,较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增长 %三年累计增加总产 1488万 kg,新增产值 ,平均亩增产值。 三年累计新增产值 ,在 2020年肥料价格大幅上涨、灰飞虱大发生的情况下,通过项目实施新增纯收益 与国内同 类技术比较 :该技术系统科学,易推广、效益高,针对性强。 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小麦播期适当推迟,实施晚播,适量施用氮磷肥,促进冬前大孽形成,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由传统的 10月 1日 —— 10日为最佳播期,推迟到 10月 5 日 —— 15 日,避免冬前旺长群体过大、减轻田间郁闭 及 病虫害,有利于形成健壮的个体、合理的群体,防止小麦生长后期倒伏。 玉米改套种为直播,收获期推迟 10 天,玉米直播可保障合理的群体密度,个体整齐一致,也可从时间上避开灰飞虱传毒危害,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玉米收获期推迟到玉米的完熟期,使玉米的生理机能得 到充分利用,千粒重增加,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优化。 作用意义 : “双晚”栽培技术研发,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 :通过“双晚”技术的推广应用,每年每亩耕地在不增加新投入的情况下,可增收粮食 100公斤左右,初步估计我县适于推广应用该项技术的耕地约 40万亩,如该项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将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但由于研究手段和条件的限制,应用技术研究的比较多,理论方面研究的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作物栽培生理等方面,缺少必 要的仪器观测手段,试验项目涉及的范围较窄,示范时间年数少;群众种地积极性较低,单户生产增效不显著,规模效益对单户不明显,限制了对“双晚”高效栽培技术的深层次探索。 技 术 资 料 目 录 17 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双晚”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报告„„„„„„„„„„„„„„„„课题组 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双晚”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报告„„„„„„„„„„„„„„„„课题组 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双晚”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效益分析报告及证明材料„„„„„„„„„课题组 主 要 研 制 人 员 名 单 序号 姓 名 性 别 出生 年月 技术职称 文化程度 (学位)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 造性贡献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鉴 定 专 家 名 单 (由组织鉴定单位填写) 序 姓名 工 作 单 位 所学专业 现从事专业 职称职务 18 号 10 11 12 13 14 15 单 位 审 查 意 见 申请 鉴定 单位 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主管部门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任务下达单位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组织鉴定单位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成 果登 记 登 记 号 批准日期 19 科 学 技 术 成 果 鉴 定 证 书 鉴字 [ ]第 号 成 果 名 称 : 十万亩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双晚”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完 成 单 位 : w 农业技术推广站 鉴 定 形 式 : 会议鉴定 组织鉴定单位: (盖章) 鉴 定 日 期 : 2020 年 7 月 24 日 鉴定批准日期 : 2020 年 月 日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一九九四年制 简 要 技 术 说 明 及 主 要 技 术 性 能 指 标 20 任务来源 :本项目为 w 科技局发展计划项目。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农业生产;冬小麦适期晚播,控制冬前旺长,创建合理群体、培育健壮的个体,实现小麦生产丰产稳产;夏玉米麦后直播,降低粗缩病发生程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完熟收获。 性能指标 :小麦玉米亩产量在前三年( 2020— 2020 年)平均 和 的基础上,单产均增加 50kg,即 至 亩产达 、 ,实际示范推广后,均达到指标要求。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该技术系统科学合理,在实践应用中成本低、效益高。 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选择适宜的品种,小麦适期晚播,玉米麦后 直播,完熟收获,建造合理群体、培育健壮个体、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高产高效。 作用意义 :本项目示范推广三年新增总产 2943 万 kg, 实现新增效 万元,同时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实践经验推广到生产中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对实现农田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推 广 应 用 前 景 与 措 施 小麦玉米是我县两大主要农作物,面积和总量分居第一二位,小麦常年种植面积 3万公顷,是小麦适宜区高产区和优质区,所生产的强筋小麦的各项指标 均可达到国家的强筋标准。 玉米常年种植面积 万公顷,为本地的饲料加工业、畜牧业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节约型社会的兴起以及国际上粮食危机、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等多方面影响,传统小麦玉米一年两收作种模式、种管技术体系和经济效益受到挑战。 改传统的玉米套种为麦收后直播,既避免玉米带麦套种操作困难、缺苗多、行距不规范、密度低、群体不均匀,又从时间上避开玉米粗缩病的高发期,进而从时间、空间上为玉米创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玉米籽粒达到完全成熟,在不增加新投入的情况下,使籽粒 的千粒重增加,最大可能的利用植物体的源库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优化的节能增效目标。 小麦适当晚播,避开早播造成冬前旺长、分蘖过多、群体大、田间郁闭、病虫害发生严重,越冬时易受冻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加大推广‚双晚‛栽培技术力度,并培育出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壮大农民科技队伍。 同时各级政府应给予本项目政策上的优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运用该项技术的积极性,对该技术加大资金扶持,全面推进我县玉米产业的持续发展。 22 推广主 要 技 术 文 件 目 录 及 来 源 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双晚”栽培技术推广应 用工作报告„„„„„„„„„„„„„„„„课题组 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双晚”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报告„„„„„„„„„„„„„„„„课题组 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双晚”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效益分析报告及证明材料„„„„„„„„„课题组 23 鉴 定 委 员 会 专 家 测 试 报 告 24 鉴 定 意 见 2020 年 7 月 24 日, w 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 w 农技站承担的“十万亩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双晚’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项目进行了技术鉴定。 鉴定 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审查了有关资料,并进行了讨论与质疑,经评议形成以下鉴定意见: 一、项目实施三年,圆满完成了课题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任务。 三年累计推广 “双晚”高产栽培技术 30 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 ,增加总产 1455 万 kg;玉米平均亩产达到 ,新增产量 2943 万 kg,累计新增产值 万元、新增纯收益 万元。 二、根据 w 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小麦、玉米“双晚”操作技术规程,并对该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了一套小麦、 玉米“双晚”栽培技术体系。 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措施有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成功经验。 综上所述,该项目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措施得力,技术路线合理,资料齐全,数据可靠,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重演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县内领先。 建议尽快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 鉴定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