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托行业和专业优势, 学院 自 1993 年起相继建立了具有 “ 校中厂 ” 、 “ 厂中校 ”模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了实践锻炼及实训场所,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弥补了 办学经费的不足,实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 “ 学生实训、双师培训、服务社会、自我造血 ” 四大功能,探索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道路。 6.社会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多年来,本专业立足交通,面向社会,紧跟交通产业链发展,以科技服务及技术培训为主导,广泛开展各种社会服务。 青海省育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自 2020 年启动至今,完成交竣工路面检测 2587 公里,路基工程 2889 公里,大中桥 4250 延米,交通工程 603 公里,完成沥青、水泥、钢筋、自采材料抽检 7398 批次,完成桩基检测 18323 米 /941 根,完成 委托试验 3200 余项。 青海省育才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自 11 成立以来,共完成各等级公路监理任务 81 项 4400 公里。 青海省育才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结合教学计划完成学生勘测设计实习任务,累计 完成 各级 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 560 多项 8950 多公里 ,完成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346 项 5670 公里 ,完成省内独立中桥设计 145 座。 本专业教师在积极参与检测、监理、公路设计及公路行业职业鉴定和培训工作,并进行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的推广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服务社会市场能力,不仅提高了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还增强了专业教 师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本专业部分教师和校内实训基地的人员作为青海省交通厅专家委员会的专家,经常参与我省公路建设招投标评标工作和公路设计、施工的方案比选及疑难复杂问题的咨询工作。 本专业教师经常协助企、事业单位及政府考核职工、招聘公务员、职工技能比武、技术指导等工作,得到政府、行业、企业和的一致好评。 (三 )存在的差距 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交通基础设施符合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良好的外部环境为 公路工程检测 技术专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带来了机遇;同时,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也 面临着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人才的专业要求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学院通过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技术及工程造价 专业形成了“知行合一、项目贯通、三合三段”、“项目引领、三段递进、厂校融通”“半工半读、宽基精技” 等人才培养模式。 但结合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特点 ,如何实现学院、政府、企业等多方联动、校企 “ 双赢 ” 的合作办学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的机制还不完善;“ 订单 ” 培养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12 2.师资结构有待优化,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现有 “ 双师 素质 ” 教师 11 人,只占教师比例的 55%, “ 双师 ” 结构教学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还有待进一步增加,部分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 “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 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3.实训基地的数量、实验实训条件还不能完全满 足生产性实训的要求 现有校内实训室 6 个,配备有价值 万元的各类实验设备 657 台套,部分设备陈旧, 不能 顺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反映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新发展及新技术, 急需 进一步充实 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建设满足工学结合职业教学需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实践教学的监控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4. 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及数字化学 习环境 急待 完善 本专业虽然有 2 门省级精品课程在建,但以核心课程和资源平台为重点,兼顾相专业的关键能力课程,体现校企合作与培训 教育 教学改革最新成果 和 特色的、 开放 共享型 的 教学资源 平台还不完善。 二、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 ) 专业发展前景 作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和评定的基础,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试验检测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交通大发展给公路试验检测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公路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试验检测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机构和人员数量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全国具有综合甲级及专项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有 80 余家,具有乙、丙级资质的有千余家,从业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但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都是从施工单位及相关行业转岗过来的,没有经过专业 系统的培训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交通大建设时期,交通人才普遍紧缺,试验检测持证人员短缺加剧,高素质专业人才更是稀缺。 从 2020 年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报名情况来看,试验检测考试热度不减,总共报名超过 10 万人。 试验检测队伍正在持续不断壮大,持证人员 13 也将持续比例大幅提高,总体能力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但与交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试验检测人员的培训学习机会较少,大多数人员除了“考证”时的“强化培训”,其他学习机会几乎没有。 目前试验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参 差不齐,缺乏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试验检测人员队伍,如何培育一支专业化的试验检测队伍,也是试验检测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很多试验检测单位希望和大中专院校走校企联合之路,发挥各自的人才、设备、资金和管理优势,取长补短,共赢发展。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内 8所高校 唯一 中开办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业的院校,根据我省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实际,是人才需求紧急、数量大的长线专业。 为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模式,培养 职业 素质高、专业能力好、实践能力强的全方位发展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人才 , 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 ) 专业发展目标 主动适应青海交通及青藏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充分依托行业办学优势,以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为纽带。 校企共同构建 基于 行业标准、 公路桥梁 检测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生主体的青藏高原特色 “ 校企同频、 分段递进 、项目引领 ” 的人才培养模式和 课程体系 ;初步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将本专业建成青藏高原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品牌专业,在区域内、行业内的同类高职院校中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 全面提升为青海 “ 强 省富民 ” 战略 ,为 藏区建设、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等重大建设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1.人才培养 目标 立足青藏高原,放眼全国,秉承 “ 厚德、笃学、求实、创新 ” 的校训,践行 “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 的育人思想;校企 共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青藏高原精神和交通行业精神,能够 适应 “ 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工程建设艰难 ” 14 地域特色,面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线 “ 技术过硬、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吃苦耐劳 ”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 达到 业内 1 年工作经验水平 )。 2.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根 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 行业的特点,结合 青海交通职业 技术学院 骨干 院校专业建设项目,构建实施职业导向的 “ 校企同频、 分段递进 、项目引领 ” 人才培养模式。 以符合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主线,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 在对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分解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 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岗位技能需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能力,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 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训练,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分解到各个 任务 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深入调研,完成行业及企业职业岗位 (群 )的基础能力和职业能力调查,作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 结合青藏高原特殊地区公路建设的具体情况 , 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要求为标准 , 实施 “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 ” 课程体系 , 针对职业能力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 以项目为载体,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 及行业标准 融入课程教学中。 把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展开 ,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以及职业能力设计任务 , 设计单元实训任务和综合实训任务。 以职业岗位实际操作过程为线索 , 以项目 任务来构成教学的组织过程。 实现 “ 项目进校园,专业入企业 ” 、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双重目标。 3. 教学资源及资源平台建设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按照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三同时”的原则建设。 以 “ 课程体系开发 → 课程资源建设 → 素材资源建设 → 资源平台建设 ” 的思路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建立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包。 校企共同设计和研发特色鲜明、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 文本、图片、音像、视频、动画、虚拟教学、工程案例等 数字化教学资源。 建成 《路基 15 工程检测技术》 、 《路面工程检测技术 》 、 《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 术 》 、 《交通工程设施试验检测技术》 4 门 优质核心 课程 的 教学资源 包,并完成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广泛收集教学和工程建设一线的 资料, 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资源进行整合,将资源转化成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岗位培训、技能鉴定、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的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通过此平台,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 个性需求, 通过 Web 方式, 浏览、 查询、 下载、 使用 和上传资源,并自主组织学习效果的测试与评价,实现师师、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并可以实现向企业员工及其他社 会学习者开放。 平台可以满足 500 人同时在线访问。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 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罄的 “ 双师 ” 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 “ 双师结构 ” 和 “ 双师素质 ” 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选派 老师 参与企业的实践和项目研究,使其成为 “ 双师素质 ” 教师;另一方面引进或外聘具有实践经验的 技术能手、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兼职教师既能按照专业的岗位标准指导学生实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够提供 生产 一线的典型案例,对于提高 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兼职教师 参与教学的课时比例不低于 50%。 5.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与行业标准、生产现场一致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建设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和科技服务五位一体的共享型 校内 实训基地 :新建 路基路面检测 、桥 隧 工程检测及交通工程设施检测 3 个真实环境实训区,加强实训教学环节。 扩建校内实训中心:路桥材料 检测 、桥隧检测、路基路面检测 3 个校内实训室 ; 新建交通工程检测 实训室和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软件 实训室 2 个校内实训室 , 新建 1 个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功能专业拓展室,完善实训功能。 为了满足学生在真实的职 业环境中实践、熏陶、感悟,锻炼和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等需要,紧密依托行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在原有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调研、考察、整合、新增合作企业,按一般合作、重点合作、深 16 度合作三种层次的模式, 形成 3 个深度 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 5 个 重点 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 7 个 一般 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形成可接纳 300 名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 15 家校外实训基地。 6.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以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组建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 专业建设委员会,实现以专业建设为纽带的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机制 ,通过 建立合作、交流、激励、就业、评价机制, 从职责上促进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和组织实施;从市场竞争中提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率;从人力资源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优化配置;从管理制度上调动教职工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 服务企业与学生;从工作绩效上检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落实与实效。 通过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实践教学监控管理中心,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训进行管理和指导,为顶岗实训构建专兼职教师联合指导、监督和管理的新模式。 7.社会服务能力 紧跟 公路工程检测技术 发展前沿动 态, 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和带动作用 ,依托先进的教学实训条件,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搭建“生产、教学 双向服务平台 ” , 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继续教育;利用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 来 满足青海省公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为社会培训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 人才累计不少于 5 00 人次 ; 通过建立的教学资源向其他职业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公路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
度可达 3mm 生产效率 低 较低 工序间自动送料,可以自动排除制件,生产效率高 冲件被顶到模具工作表面上,必须手动或机械排除,生产效率较低 安全性 不安全,需采取安全措施 比较安全 不安全,需采取安全措施 模具制造工作量和成本 低 比无导向的稍高 冲裁简单的零件时,比复合模低 冲裁较复杂零件时,比级进模低 适用场合 料厚精度要求低的小批量冲 件的生产 大批量小型冲压件的生产 形状复杂
的快捷服务,如日常的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生活购物服务及生活 咨询等等。 要求提供一个方便而又开放的面向未来的 E 社区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北京众智创业科技 开发有限公司 电话: 0105190669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 31 号华澳中心 3 15G 邮政编码: 100089 Beijing Zhongzhi Chuangye Sei.amp。 Tech.
23.《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安全要求》( GB183612020) 24.《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 GB/T183622020)(设计选用部分) 25.《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GB/T184312020)(设计选用部分) 26.《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工商业用和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 GB/)(设计选用部分) 27.《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看了必过。 9 门里面对于一般人来说,最容易挂的是结构和三门大设计。 注意作图时间,这三门的考试时间都会比较紧张,考前要演练整套的流程,看看时间够不够。 技术作图分三个部分,构造,结构和公用 构造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也往往得不了高分。 原因可能我觉得主要是平时大家作施工图的时候过于依赖标准图,而且是索引完了,就结束了。 很少有人能够像做方案那样去研究它,设计它。 所以我们对构造虽然熟悉
186。 C Q1 = 162 = 106 kJ/h (2)湿空气中水蒸气 C 水 = kJ/kmol186。 C Q2 = 162 = 106 kJ/h (3)催化剂带入水蒸气 Q3=65 505 = 106 kJ/h (4)吹扫、松动水蒸气 Q4= 280 =106kJ/h (5)烧焦炭 Q5 = 505 =106 kJ/h (6)催化剂 Q6 (7)燃烧热 Q7, j = Nj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