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财政税务专科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内容摘要:

达到了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完成了学校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制、网络教学课程教学片和新闻宣教片的制作任务。 立足于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们按立项建设的要求,改建了体育场,自筹新建了立体多功能体育馆。 体育场馆总面积达到 4 万多平方米。 改造旧场馆,建成了省内一流的可容纳 1568 人的融教学观摩、专业报告、现场实训、学生集会于一体的 报告厅。 图书资料齐全、设施设备先进、文化氛围浓郁、服务功能齐全的能满足师生教学、科研、学习的图书馆,藏书及阅览室面积新增 1200 平方米,新增了专业阅览室 4 个。 校园网络终端进一步延展,形成了集网络辅助教学、校园信息化、校园网络文化于一体的校园网络体系。 新建的体育场(含馆)获太原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颁发的结构“迎泽杯”工程荣誉证书、由中国田径协会颁发的田径场地验收合格证书、由山西省体育局颁发的室内运动场地合格证书。 (三)依托优势教育资源,社会服务日益广泛 学校充分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树立品牌意识,提升 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积极开展干部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支教助教等工作,广泛进行社会交流,为地方、行业提供决策与咨询,切实发挥了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1.完成咨询和培训任务名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前茅, 2020 年举办干部培训 68 期,培训学员 9288 人次,超计划完成 65%; 2020 年完成干部培训 70 期,培训学员 9878 人次,超计划完成 66%。 开展咨询服务 69次, 8600 余人接受了咨询服务,其他培训 15584 人次。 全校共有 13 名教师被聘为决策咨询专家, 17 名教师被 聘为企事业单位会计、法律顾问、税务及经营管理顾问、财务总监。 2.科研成果总量位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榜首。 2020 年至 2020 年共出版专著和统编教材 39 部;完成省级课题 48 项;完成横向课题 9 项。 3.科技服务、科研成果、教育教学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位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近三年共有 3 部专著、 6 项课题、 3 篇论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2 项。 4.支教助教规模位居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三年来捐赠图书、办公用品、电脑、课桌椅等价值 160 余万元。 5.开展合作交流的规模、参 与人数和层次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三年来举办承办全国性研讨会、师资培训 8 次,全国 50 余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参加了研讨和培训。 接待国内外 38 所院校的同仁来校学习参观和考察。 第三部分 重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一、重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建设 1.会计专业 会计专业“‘认知 仿真 顶岗’阶段递进‘ 4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以为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 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会计监督岗位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取得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毕业上岗标准;以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监督等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会计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构建了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将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与会计专业能力培养统一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实训中,并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通过职业认知、校内仿真实训、校外顶岗 实习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完成从初学者到合格会计职业者的培养过程。 为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配置了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双师结构,建设了仿真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工具、对象的校内实训室,通过校内的“学练结合、仿真模拟”,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学审结合、校所合作”,与企业单位的“学做结合、校企合作”等多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深入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其具体实施方法为:第 14 学期,实行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理实一体教学,并通过两个实训周的教学安排集中进行分项目模拟实训,深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技能;第 5 学期实 行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校内实训教学,通过模拟完成职业岗位综合任务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第 6 学期以兼职教师为主的校外顶岗实习课程教学,通过完成真实岗位任务使学生具备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2.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项目驱动、情境导入‘ 3T’”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遵循“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借助社会行业专家力量,结合职业成长规律,将各类中小企事业单位营销职位确立为专业面向,涉及岗位主要包括调研、产品管理、广告策划、公关策划、促销策划、渠道管理、店面 管理、销售代表、客户管理和物流管理等。 通过收集相应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与行为方式素材,运用劳动管理科学原理抽象出职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工作任务的进一步描述,揭示出工作任务在职业工作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将中小企业中高级营销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确立为培养目标。 为实现培养目标,在职业分析基础上,设计出“ 3T”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知识、技能、态度的三位一体,教学组织形式实现项目设计、实施、评价的三角架构,教学活动过程实现学生、教师、企业的三方联动。 具体运作过程为:在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小组 引领下,进行了整体的市场营销职业分析,并根据市场营销职业分析成果制定了专业标准和“三领域八模块”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围绕课程标准,在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中,设计出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营销学习情境。 通过学习情境项目化,实现项目驱动教学过程。 工作项目依据设计、实施、评价三段展开,实现了工作项目与教学项目的统一,工作现场与教学现场的统一,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教学活动中,行业、企业人士与广大教师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工作,企业是实际项目的提供者,同时也是项目的指导者与评价者。 校内教师与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一方面服务 于企业,另一方面又增长了实践经验。 实现了工与学的结合,学与做的统一。 既为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了稳定的实践基地,又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打造了一支素质精良的双师结构队伍。 3.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 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校部合作、分段培养‘ 3111’”人才培养模式: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为基层证券营业部和期货公司营业部的证券保荐、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期货交易、基金管理、证券会计等基础性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按照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证券职业岗位要求,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认知规律和职业 成长规律,坚持“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学理念,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设计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领域,和证券分析师、理财顾问、证券经纪人共同构建彰显工作过程系统化特色和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特点的“三领域八模块”课程体系。 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教学运行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配置专兼结合、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技能型、成长型师资队伍,建设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部合作、分段培养‘ 3111’”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实施过程为:学生前 3 学期和第二个“ 1”(第 5 学期)以专任 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在校内多媒体教室和证券金融综合实验室完成理实一体课程、校内仿真实训、专业学习领域、素质拓展领域学习任务;第一个“ 1”(第 4 学期)和第三个“ 1”(第 6 学期)以兼职教师为主、专任教师为辅在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轮岗实习和综合顶岗实习并进行毕业设计,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4.税务专业 税务专业“三方合作、立体培养‘ 3M’”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税务专业为基层税务机关、中小企业、税务中介机构的税收管理服务 、税款征收监控、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税务代理、涉税审计、税务咨询、纳税筹划、税务管理 、涉税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等岗位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税务专门人才。 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通过分析税务专业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相互衔接、工作对象各异、内容相近的特征,归纳出行动领域;通过分析税务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素质拓展”三个层级构建“三领域八模块”课程体系;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依托学校、税务机关、 税务中介机构(或企业),建立“校、局、所”三方联动长效机制,打造“理论教师、双师教师、兼职教师”三元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按照“理实一体、岗位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三位一体设计“ 1311”教学组织形式。 具体实施途径为:“ 1”第一学期,由理论教师承担主要教学任务,运用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夯实学生理论基础;“ 3”第二、三、 四学期,以双师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运用多媒体教室、校内实训室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1”第五学期,以双师教师和兼职教师并重,运用校内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岗位仿真实训,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1”第六学期以顶岗实践为主,以兼职教师为主、双师教师为辅,组织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践,以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地方财政支持重点专业建设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驱动、校企互通、技道合一、无缝对接的‘ 1+X’”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调试维护、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以及信息采集、分析、策划和软件系统设计能力,掌握 IT 专业技能的学习方法,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计算机专业人才。 基于此培养目标,通 过对网络系统管理员、软件程序编码员、软件测试员、 WEB 技术工程师等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完成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并依据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构建“项目驱动、校企互通、技道合一、无缝对接的 1+X”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 1”代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条件,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仿真实训教学的实施,专业能力较强的专任教师和功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 “ X”表示职业教育的动态和开放要素,包括 IT 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兼职教师等。 在该模式的实施中不断深化仿真性、生产性的项 目教学,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材;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做到三个“无缝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工作过程环节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在教学组织与运行中以项目为载体,组建“基于项目开发,校企互通共融”的教学团队;营造“仿真职场 +仿真实训”的实践教学条件;通过理实一体化内容教学、校内仿真实训、顶岗实训等能力渐进的三个阶段的教学环节,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职业者。 2.酒店管理专业 酒店管理专业“学工一体、岗位育人‘ 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以及“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面向星级酒店、独立餐饮机构、大型娱乐机构等企业管理一线,具备良好职业素质,掌握现代饭店的基本操作技能,既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适应酒店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酒店管理专业按照酒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参照岗位工作过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技能 +管理”的双线路专业学习领域。 根据“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建立 “学校 +企业”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工作与学习场地一体化,教师与师傅教学一体化,保障学生学习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通过实行“学历教育 +认证教育”的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建立一整套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有效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重点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成效 (一)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引领专业全面发展 科学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 重点专业建设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推进专业建设的创新。 重点专业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探索职业成长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有选择地学习和吸收德国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既注重学生就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又注重职业道德的塑造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积淀,提高其终身学习能力。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委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召开了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学者参加的重点专业建设研讨会,校企双方反复论证、共谋良策,深入分析财经人才岗 位能力,高度凝炼学校办学特色,形成了“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高等财经类职业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是在总结学校办学历史、提炼办学特色、凸显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学科培养体系,突破原有人才培养架构而形成的。 能力本位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工学结合是在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