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历史小说与英雄小说内容摘要:

》 采用的是 浅近文言。  《 水浒传 》 则用纯粹的 白话 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 口语。 二、两部小说的比较 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 《 三国演义 》 漳州一中 黄安娜 读 《 三国演义 》  随易中天“品三国”的开讲,“三国”热遍华夏。 一时间,大江南北,“易迷”遍地。 在如今西方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本土文化却显示出特有的魅力,真是可喜可贺。 但喜过之后,细心品一品,便觉得味儿不对。 “三国”热,热的是 《 三国志 》 ,还是热的 《 三国演义 》。 热的是历史还是文学。 历史与文学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易中天将历史文学串起来讲,借历史材料来揭示 《 三国演义 》 的真相,也许使人了解了一点历史,但却可能糟蹋了文学 …… 要真正读懂 《 三国演义 》 ,必须回归文学文本。 《 三国演义 》 的真相就在文学文本内部,而不在文本之外。 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揭示真相,而在于给人以启示。 —— 《 历史与文学的错位 》 《 名作欣赏(鉴赏专刊) 》 2020年第 10期 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性 史传作品的客观公正性 《 三国演义 》 的形成 晋 陈寿 《 三国志 》 和裴松之注 → 宋代 讲史平话“说三分” → 元代 讲史话本 《 三国志平话 》《 三分事略 》 → 明初 罗本贯中编撰 《 三国志通俗演义 》 虚实结合的辩证艺术 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其主要情节 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物性格 基本符合历史人物的面貌 ,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结局 大体符合史实。 ( “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 的史料处理原则)  小说中 虚构的情节 ,作者采用了张冠李戴、移花接木,铺叙穿插、本末倒臵等办法在艺术上进行加工,采用了大量民间传说,这些虚构部分使人不易觉察出是虚构的,完全达到了 乱真 的地步。 叙事艺术的虚构  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怒鞭督邮”本是刘备,移为张飞,以突出张飞鲁莽的性格;斩华雄本是孙坚,改为关羽,以衬其神武。  妙手生发,善于铺叙: 根据 《 吕布传 》 “ 布与卓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几句话,生发出王允“巧使连环计”,虚构出貂蝉故事。 根据 《 诸葛亮传 》 “ 于是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样简单的叙述,铺叙成“三顾草庐”这脍炙人口的故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