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内容摘要:

基础。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1. 产生 ( 1)背景和条件:自然经济解体的加快;外国资本主义刺激;洋务运动诱导; ( 2)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官僚、商人、华侨、地主私人投资,兴办民族工业。 ( 3)主要企业:方举赞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创办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经营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 4)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 1)原因:①列强在华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③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20世纪初兴起收回利权运动。 ( 2)表现:轻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3.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②本国专制官僚势力的剥削;③归根结底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民族工业不得不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本国政府的庇护。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1912— 1919年) 1.背景与原因: 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热情, 政府倡导国货等政策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①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工业 等轻工业发展最快。 ②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 —— 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③涌现如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 二 ) 1927— 1949年 的民族工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